今天(6月6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种。
1
芒种很“忙”?“忙”什么?
芒种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芒”字指麦类等作物的收获,“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的播种,“芒种”二字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是农事最为繁忙的时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芒种至夏至是秋熟作物播种、移栽、苗期管理和全面进入夏收、夏种、夏管这“三夏”的大忙时节,农谚有“芒种芒种,有收有种”的说法。可以说,芒种是一个收获与希望并存的节气。
2
诗词里的芒种
节气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因此,流传下来的芒种诗词大都与农事活动密不可分。
这是元稹节气诗词中的芒种诗作,全诗用白描手法摹写了一幅芒种乡野图景。芒种时节,天气炎热,降雨增加,田间地头一派忙碌,农人见面会问一句“你家麦子咋样啊?蚕宝宝呢?”
诗中还融入了芒种三候:螳螂生、鹏始鸣、反舌无声,静中有动,别有野趣。
芒种时节的一个傍晚,唐代诗人窦常来到北固山远眺,水乡风景尽收眼底:正值梅雨季节,晚风微凉,梅子已熟,蚕茧成簇,澄江如练,燕子盘旋,山势险要,浪潮排空,江天开阔——不由感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啊。
这首诗又名《芒种后经旬无日不雨偶得长句》,意为:芒种之后,每天都在下雨,已经下了很久了,我突然想写一首诗。
俗语说“下雨天,睡觉天”,陆游也不例外:芒种刚过就下起了及时雨,他在蚊帐里面睡得连枕巾都歪了!优哉游哉,心情不错,一边烤着湿衣服一边独自读诗。
诗人用拟人手法写云“痴”不散、水“自”入池、斑鸠嬉“闹”、燕子晚“归”,闲适中有生趣。
范成大为梅雨季节写了8首七绝诗,此为其中之一。
芒种后,江南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多雨少晴,而且与北方麦收不同,古时江南此时多少有些“青黄不接”。于是诗人说:只需要再忍耐些时日,就可以吃上蚤籼稻了。
前面四首诗都是内地的芒种图景,而清朝诗人洪亮吉在新疆伊犁看到了芒种时节的雪。
芒种节气刚过,伊犁的雪还没有停。河畔的青草得到雪水滋养,初现茂盛。刚出生的小马驹在雪地上艰难行走,还得担心会不会有蛇迎面飞来?
内陆已在忙三夏,边疆才刚刚进入春天。我国幅员辽阔,纵是同一时节,风物差别竟如此之大。
3
芒种习俗有哪些?
芒种之“忙”可不止是忙着耕种、忙着夏收这些田间的事儿,那人们还在忙什么呢?
送花神
芒种时节,不少地方的百花开始凋零。民间多在芒种这天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会。
到今天,这一习俗只在部分地区沿袭。
煮梅子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但新鲜的梅子生吃很酸,古人就发明了煮梅,用梅子和糖一起煮,去除其酸涩。据说这还是源自夏朝的悠久习俗。
除了食用,青梅还可煮酒。《三国志》有所谓“青梅煮酒论英雄”,唐代杜牧也写道“青梅雨中熟,樯倚酒旗边”。至今,江南仍有“芒种泡梅酒”的习俗。
此外,部分地区还有嫁树、安苗、打泥巴仗等特色民俗。
你那里有什么不一样的习俗呢?欢迎在评论区跟大家一起分享。
监制丨李大勇 闫博
制片人丨王宇 申珅
记者丨杨毅
配音丨王言
动画丨赵旭东
鸣谢丨中国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