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满指令长”陈冬二度逐梦苍穹 哥哥说他这状态令全家安心 昔日班主任赞他品学兼优

楚天都市报 2022-06-05 08:24

读中学时的陈冬(左二) 姚志强老师供图

昔日小区邻居在朋友圈发文

首次飞天后陈冬回母校看望老师 姚志强老师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余渊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余渊

时隔6年,44岁的陈冬将再一次逐梦苍穹。

这一次,他肩负比6年前更加重要的责任——担任神舟十四号飞船乘组指令长。

“一定没问题。”得知这一消息,陈冬初、高中时的班主任姚志强说,学生时的陈冬虽然话不多,但身上的领导才能已有所显现,做事十分稳重,也有很强协调能力。

航天员见面会上,作为指令长的陈冬掷地有声:乘组一定会以满格的信心、满血的状态、满分的表现,坚决完成任务。

家乡骄傲

1978年12月,陈冬在河南洛阳出生,父母退休前都在洛阳铜加工集团物资调剂有限公司(原洛阳铜加工厂)工作,一家人长期生活在洛阳涧西区的洛铜三十四街坊。一间2室1厅的小屋,承载了陈冬的童年时光。

“前面那栋靠左手边,蓝绿玻璃窗的那间小屋,曾是陈冬的老家。”居民李飞指着小屋回忆,2016年10月媒体记者的突然造访,才让大家猛然发现,为国争光的航天英雄陈冬就是他们的身边人。老邻居郭桂园,用图片和文字在朋友圈里记录过当年陈冬飞天时的“盛况”:“他是洛阳人民的骄傲,更是我们小区的骄傲。”

如今,陈冬父母虽已将这间小屋转让,但不少居民得知陈冬将再次飞天的消息后,仍自发围站在这间老房子旁边。74岁的张月华笑称,神舟十一号发射那天,这里热闹非凡,她当时以为是哪家娃娃结婚,“没想到小区里出了个航天员。”隔壁单元楼的居民王旭华,离陈冬家只有20多米距离,在他看来,小时的陈冬特别乖巧,每次打照面孩子总会叫一声“叔叔”,“当年的孩子,如今已是航天英雄,希望他顺利完成任务,平安归来。”

林建文是陈冬家老房子的新主人,此前并未特意关注航天新闻的他,因为陈冬后来就不停搜索起“航天员”“陈冬”等关键词。收拾“新房”时,他曾看到30多本荣誉证书,全是陈冬母亲的。在林建文看来,陈冬的成功,必然离不开父母的悉心教导。

“当年陈冬第一次飞天时,我没看直播,这次一定不能再错过。”林建文说,与陈冬父亲有过一面之缘,但他从此就像是多了个牵挂的人,他会守在电视机前为陈冬加油。

飞天梦想

青葱少年和浩瀚太空的故事,要从高二那年讲起。

陈冬曾一度盼望,想要当一名数学教师。陈冬曾经的班主任、原洛铜加工厂中学(现洛阳市第二中学景华校区)数学老师姚志强回忆,13岁刚读初一的陈冬,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当年为让新入学的孩子彼此增进了解,多次举办足球赛互动。一个月后,他让孩子们投票选班长,陈冬高票当选。

从初中到高中,陈冬在姚志强班上连续当了6年班长。在姚志强看来,从小在工厂里长大的陈冬,话不多,但对同学朋友特别仗义,谁受欺负、遇上困难,他都愿意出面帮忙解决问题。最难能可贵的是,陈冬不仅文化课成绩优秀,身体素质也是“肉眼可见的好”,校运动会跑步、跳远等都能得前三名。包括姚志强在内的学校老师,都坚信他一定能考取重点大学。一次谈心时,陈冬也曾透露想要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数学教师。

“飞天”一词不经意间闯进陈冬的生活,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96年,洛阳市传来了招飞的消息,姚志强班上一名往届复读生,顺利通过筛选考上了飞行员。那名学生的成功经历,就像一把钥匙,给包括陈冬在内的其他孩子,打开了另一扇未知的大门,“飞天”的梦想在大家心中生根发芽,“不仅是孩子,许多家长听说后,也对飞行员多了几分认知。”

第二年,在父母和老师的鼓励下,陈冬报名参加招飞测试,并接连通过了两次严格体检。接下来的,就是高考以及最严格的第三次体检。

险些梦碎

列车载着陈冬父子,一路去往济南方向。但去时的踌躇满志,被回程时的惆怅取代。

姚志强回忆,当年从济南返回后,陈冬仿佛经历一段“天塌下来”的低潮,在第三次体检中,他自我感觉“视力有一些下降”。来不及沮丧,眼看距离高考仅剩一个月了,陈冬收拾好心情专心备考。

对于文化课,姚志强对陈冬绝对放心。当年报考飞行员,高考分需达到400分,陈冬最终的高考成绩是630分,远超及格线。传来的消息喜忧参半,陈冬第三次体检结论为视力0.9,与合格体检视力标准差了0.1。文化课的巨大优势,和体检时的差之毫厘,让人难以接受。

“当年孩子只填报了一个志愿,为防意外落榜,我们不得不提前着手联系其他学校。”姚志强说,虽然曲折,但陈冬最终如愿考取长春飞行学院。事后才得知,当年负责招生的老师,看到陈冬的高考成绩后,认为是高强度的复习暂时影响到视力,因此并没有因“0.1”之差将陈冬拒之门外。

在1700公里之外的长春,陈冬对家人及师长满是牵挂。每年除给父母写信外,他也会给姚老师寄信,聊在飞行学院的情况。最初两年,陈冬还偶尔回过家,每次回洛阳都会叫上要好的同学,和老师一起吃顿饭、聊聊天。但随后,陈冬几乎再未回过家,偶尔有书信联系。

“消失”六年

到2006年,陈冬未再与老师联系,似乎一下子“消失”了。

2012年,姚志强偶然在当地一家报纸上,看到一则老师寻找学生的新闻,这让他又想起了陈冬。这孩子如今身在何方?当年的飞天梦实现了吗?他也求助当地报纸,以《姚老师“想念你”》为题刊登了报道,寻找陈冬以及当年班上另一名报考长春飞行学院的女生。

第二天,没能等来陈冬的消息,却接到那名女同学的电话。姚志强这才得知陈冬“消失”的真相,原来早在2010年5月,陈冬已入选为中国第二批航天员。

陈冬说,6年里经历的磨练外人难以想到。进行最“著名”的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要求过载达8个G,即人体自重的8倍。训练时会感觉到压力在每一寸肌肤、每一个细胞上,甚至感觉脏器临时“位移”。受训人员明明没哭,但泪水会不受控制地甩出去。从进入航天员大队,到具备执行航天员任务,需要四年,四年中再进行八大类、近百个科目的学习。

“毕竟已离开学校、参加工作10年,要在很短时间里掌握那么多陌生理论课,难度很大。”陈冬说,那段时间他们从未在晚上12点前睡过觉,也没有双休日。航天员的教室里曾出现过两件趣事:一是大家都在教室后面站着上课,怕坐着上课犯困;二是教室里弥漫风油精的味道,把任课老师熏得特精神。

2016年10月17日,陈冬终于实现梦想,在举世瞩目中乘坐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直刺苍穹。

“三满”出征

又一个6年过去,陈冬将再赴苍穹。

当年,在圆满完成神舟十一号任务回到地面后,陈冬曾说希望能再上一次太空,把祖国荣耀写满太空。

如今,梦想又照进现实。从乘组成员变为指令长,从一个月到驻足半年,陈冬和他带领的神舟十四号乘组,将面临更大挑战。

“我相信他一定没问题。”姚志强说,驻留太空从33天延展到半年,他坚信陈冬能够胜任。对于担任指令长,他更是认为陈冬没问题,从初中到高中,陈冬连续当了6年的班长。在他看来,那时候陈冬话虽不多,但身上的领导才能已经有所显现,做事情十分稳重,也有很强的协调能力。

“看到他接受采访时的状态,我们都很放心。”陈冬的哥哥陈波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他上一次和弟弟联系是在上周,由于不知道最新情况,家人有些紧张。6月4日上午,家人全程观看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航天员见面会上,他看到弟弟精神非常好,这让他和父母都感到安心。他们也由衷的为弟弟高兴,弟弟就要实现“希望能够再上一次太空”的愿望。能再次出征,是祖国对弟弟的认可和信任,他们全家都支持弟弟的航天事业,并期盼弟弟半年之后凯旋。

全国人民都从陈冬掷地有声的发言中,感受到了踏实和信心。作为指令长的陈冬这样说道:“能够再次执行飞天任务,并担任指令长,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更是对我的考验。我在深感自豪的同时,也感受到责任和压力。”他坚信,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有全体科研人员的保驾护航,有科学扎实的训练准备,他们乘组一定会以满格的信心、满血的状态、满分的表现,坚决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