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采艾草、编蛋袋……端午节,孩子们在快乐中感受传统文化

大武汉客户端 2022-06-03 19:25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6月3日讯 6月3日是端午节,包粽子、采艾草、编织五彩蛋袋……武汉的中小学生们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了解端午文化,体验传统习俗,欢乐过端午。

捋粽叶、话家常

自己动手做的粽子最美味

端午节,粽子是少不了的“主角”。在江汉区大兴第一实验小学,老师们自制了特别的蛋白糖粽子送给同学们,祝福孩子们端午安康,生活幸福甜蜜。

大兴第一实验小学的孩子们收到老师送的蛋白糖粽子。 通讯员曾偲偲 摄

稚雅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用画笔画出了“粽子宝宝”全家福、“粽子划龙舟”等图画,妙趣横生。

稚雅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画的“粽子划龙舟”。 通讯员郑璇 摄

福建街小学联合社区邀请面塑老师走进校园,教孩子们用面团捏出“可爱粽”“欢乐粽”。随后,该校学生向社区里的叔叔阿姨学包粽子,大人和孩子坐在一起捋粽叶、话家常,包出了一串串飘着清香的粽子。

福建街小学学生用面团做的粽子。 通讯员张碧玉 摄

黄陂区滠口三小的同学们也跟着老师学包粽子,还在食堂将粽子下锅煮熟,现场品尝自己做的美味。孩子们说:“吃自己做的粽子最美味!”

滠口三小师生品尝自己包的粽子。 通讯员彭志宏 摄

“这是我们自己制作的绿豆糕,祝您端午安康!”“奶奶我要为您表演一个节目,祝福您健康开心!”武汉市光谷二十一小的少先队员代表来到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九峰街清和里社区,为社区里的独居老人送去节日的关心和祝福,传递温暖友爱的邻里情。

光谷二十一小学生陪社区独居老人过端午。 通讯员于璐 周文君 摄

编蛋袋、采艾草、做龙舟

小朋友动手动脑欢乐多

用五彩的丝线编织成蛋网挂在脖子上,寓意健康平安,也是端午习俗之一。江汉区前进二路小学二(1)班的林心琪同学一边编织,一边向周围的同学讲解步骤。

前进二路小学孩子们巧手编制五彩蛋袋。 记者刘嘉 摄

红、白、青、紫、黄……各色彩线围绕着主线依次打结,打结五六层之后,将所有的线尾扎紧,一个蛋袋就做好了。编织蛋袋让同学们过了一把传统习俗瘾。

唐家墩小学同学们自制环保“龙舟”,在校园里来了场龙舟赛。 通讯员曾小琛 摄

江汉区唐家墩小学的同学们利用布头、纸箱、铁丝、空瓶子等废弃物,动手制作了各式各样的“龙舟”,来了场校园龙舟大赛,在欢乐中锻炼了动手能力,也培养了环保意识。

郭茨口小学的同学们收获自己种植的艾草。 通讯员赵谦 摄

汉阳区郭茨口小学开辟了一小块地作为“研学基地”,命名为“植此青绿,草药飘香”。孩子们在此学习翻地、播种、浇水、除草、施肥等日常维护工作。端午前夕,第一批艾草迎来了收获的时刻,同学们纷纷化身劳动小能手,积极加入到基地收成劳作中。老师带领学生们实地观察艾草成熟的状态,依次用剪刀将艾草一株株剪下。亲手种植、采摘的艾草整齐满满晾晒在眼前,孩子们又动手制作成驱蚊香囊,体会到劳动的快乐。

同学们做的艾草香包。 通讯员赵谦 摄

穿着汉服过端午

这个传统节日气氛浓

“门插艾,香满堂。包粽子,赛龙舟。额点砂,乐满堂。”在端午节之际,江夏区大桥保利军运村幼儿园将艾草插、菖蒲插到各班级门口,小朋友们身穿汉服走过由艾草铺就的小径,老师们在孩子额头上点朱砂、画“王”字,借朱砂以驱毒,借猛虎以镇邪,祝福孩子们平安康乐。

江夏区大桥保利军运村幼儿园老师为孩子们额头上点朱砂。 通讯员蹇玥 摄

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的孩子们也穿上汉服,画彩蛋、诵诗词,仿佛从古代“穿越”而来。该校学生说,传统服装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穿上汉服过端午,更有韵味。

常青第一学校学生穿上汉服过端午。 通讯员李晓平 摄

江汉区万松园路小学的同学们,用一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喜迎二十大”主题活动迎来端午节。他们身着五颜六色的各民族服装,表演起欢快的民族歌舞、吹奏起各民族特色乐器,还在老师的指导下包粽子,制香包,编花绳。

万松园路小学学生身着民族服饰包粽子、制作香包。 通讯员王莎 摄

该校校长熊丽萍表示,希望孩子们在欢度节日的时候,不要忘记中华民族的传统,时刻胸怀祖国,放眼世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青春之歌。

艾叶青青,流露着芬芳情意

各式的创意粽子别出心裁

在端午佳节之际

现在大武汉客户端发起

#花样“粽粽”# 线上互动活动

(长江日报记者刘嘉 杨枫 杨幸慈 向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