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动情 和观众距离近了,心也更近了

长江日报 2022-06-02 07:55

《母亲》的编剧赵瑞泰说,最初知道要做小剧场演出的时候他曾发愁,从可容纳千人的大剧院,回归到不足百人的小剧场,要怎么演?但在他走进天一戏院时,收获到了惊喜。“小剧场的设计让人感觉到‘掉’进了剧中的情境。在看到母子诀别,葛健豪给蔡和森穿鞋的那段戏,我和观众一起流泪了。”看到演出后观众围着演员,激动地分享感受,赵瑞泰深有感触,“这样的场景,让我想到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回答的问题,文艺工作者写戏是为了谁服务?是为了观众。戏剧能这样走进观众、融入观众,才有希望。”

■ 五个表演区带来“沉浸式”观演体验

剧场的变化,带来了观演关系的变化。此次公益演出前,《母亲》的主创们对天一戏院进行了改造,在有限的空间里打造了全新的表演区域。传统的舞台和观众席被重新规划,工字型舞台占据了剧场空间的主体,形成了五个全新的表演区域。观众围坐在工字型的凹处,前后左右都被表演区域围绕。最近的时候,演员和观众的距离不足一米。歌队在观众们身后唱响,学子们在巴黎街头争取权利,演员们从观众身边的通道冲上舞台,挥动的大旗就在观众们的头顶上飘扬,令观众如同置身于革命的浪潮之中。当母亲与儿子诀别,抱着给儿子做的鞋蹒跚前行,观众们能看见演员眼中闪闪的泪花,也忍不住潸然泪下。

■ 演员走心“绝活儿”不断

近距离的观演,让演员的表演也更专注、细腻。“母亲”葛健豪的扮演者刘子微,在剧中全程以京剧舞台上少见的跷功呈现“小脚老太”的形象,去掉了繁复的舞美和舞台技术的辅助,许多大剧场里看不到的细节都被放大。无论是高难度的跳绳、康康舞的动作,还是母子诀别时催人泪下的大段唱段,她都反复揣摩,“我们的表演每一场都在调整,每一场都在找更贴近人物的感觉。舞台这么近,我甚至能听到观众的呼吸和抽泣的声音,这种反馈对演员也是一种刺激,使得演员更加情感迸发”。

蔡和森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蓝天表示,这样近距离的表演,演员和观众几乎是“同呼吸”,更有紧张感。“从妆容到表演细节,观众会更严格。大剧场表演需要夸张,到了小剧场里就得收着点,更走心。”

舞台变小了,观赏效果却并未打折扣。相反,在母亲和蔡和森参与游行的一段戏中,蓝天为两个角色的互动精心设计了更精彩的身手。母亲将大旗抛起,蔡和森以飞脚接虎跳前扑,高擎着大旗走向队伍的最前端,整个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每次演到这里都是掌声雷动。“近距离的观演冲击力更强,哪怕是小剧场,也要有绝活儿。”

■ 打破“第四堵墙”观众的心更近了

近距离的演出,让主创们走进了人物内心,也走进了观众心里。刘子微说,每次演出完都有观众围着演员分享感受。“好多人流着眼泪,有的人已经看了五遍,还在朋友圈写了很长的文字。我觉得小剧场的演出不仅让我们和观众的距离近了,心也更近了。这也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我们的文艺创作始终要以人民为中心,更要深入到人民中去,才有生命力。”

编剧赵瑞泰评价,传统的戏剧舞台上,台口的“第四堵墙”是不容易被打开的,“小剧场版的《母亲》打破了这堵墙,让观众投入进去了。我深深地感受到,一部剧的创新,不仅仅在于题材、人物的开掘,舞美、灯光的更新,更在于演出样式的突破,《母亲》的尝试非常珍贵”。他相信,经历了小剧场的磨砺和积累,《母亲》今后回归大剧场的演出,将更加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