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千湖之省”湖北,湿地面积在全国排第11位、中部六省第一。
“百湖之城”武汉,湿地面积1624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8.9%,累计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26处。
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部专门保护湿地的法律,标志着我国湿地保护进入法治化新阶段。
11月21日至29日,《湿地公约》第14届缔约方大会将在武汉举办,这是我国首次承办该国际会议,也是对湖北省、武汉市湿地保护成绩的肯定。
眼下,湖北省上下正以承办本次大会为契机,健全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
湿地之美,美在何处?如何与湿地和谐相处?近日,湖北日报联合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策划推出全媒体报道“江城湿地环游记”,敬请关注。
(本文图片均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倪娜 通讯员 晏君 摄)
杜公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街,2019年底正式获批晋升“国家级”,是武汉市最年轻的国家湿地公园。5月23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这里,一睹水清岸绿、百花竞艳、群鸟翩跹的生态之美。
湖水重回“清澈”
初夏午后,阳光正好。步入公园东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小型的生态氧化塘。一株株睡莲漂在水面,有红的、白的、紫的,在翠绿的塘水映衬下,甚是可爱。塘中成群的锦鲤,正散漫地游着,仿佛也在享受这安谧的午后。“之前路过这里,都能闻着发臭的水,现在水清岸绿的,真是不敢相信。”附近居民宋先生说。
以前,杜公湖附近都是水产养殖户,湖泊被围网分割成多个鱼塘,周围都是泥巴地。养殖户长期使用化肥养鱼,导致湖内氮、磷含量超标,底泥淤积变多,水质长期处于劣V类。
2014年12月,杜公湖获批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建设,需要完成水体修复、生态重建、园区建设以及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等多项任务。
杂鱼清理,湖底清淤,杀菌消毒,微生物制剂调节水体透明度,植被种植,湖泊维护管养,一步步让湖水重回“清澈”。
“为了使水生态更加平衡,湖里还种植了苦草、马来眼子菜、狐尾草等水生植物,投放了棱螺、无齿蚌、青虾等水生动物。”杜公湖湿地公园建设项目负责人董肖说。
如今,杜公湖已形成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水生态系统,水质稳定达到了Ⅳ类水质标准,最好时能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成为风景如画的湖泊型湿地。
百花湿地 四季有景
公园北门,青色砂砾铺就蜿蜒曲折的步道,周边各色花草争奇斗艳。微风徐来,碧波荡漾,湖底水草清晰可见,与盛开的睡莲相得益彰。不时有三两只白鹭掠过湖面,让人眼前一亮。
在杜鹃专类园,红皇冠、日舞、王妃、粉丝带等10余种杜鹃花苗“躲”在遮阳网下,长势茂盛。“这是不久前栽的,将来开花了,红色、粉的、白的、紫的、黄的都有,能从4月开到10月。”在董肖眼中,这里将成一片“杜鹃花海”。
来到草甸花海,大片柳叶马鞭草随风摇曳,画眉草、墨西哥羽毛草点缀其中,条条花径汇聚成充满艺术气息的花间小道。行走穿梭于此,蝴蝶在身旁飞舞,阵阵花香扑鼻而来,仿佛来到“爱丽丝梦游仙境”。
“这里真是太美了,很适合放松休闲,我们之前经常过来玩。”在花丛中不停换着姿势拍照的李女士说。
为打造“百花湿地”,杜公湖建设了草甸花海、杜鹃园、杉林花岸、睡莲花园、鸢尾花园等多个专类花园。各类植物颜色不同、花期不一,实现“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开”,形成“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动态美。
让“候鸟”变“留鸟”
在武汉,府河湿地是著名的“候鸟天堂”,而杜公湖国家湿地公园毗邻府河,每年冬夏季都有大量候鸟迁徙而来。然而,原本的杜公湖湿地退化比较严重,林带、生物栖息地被破坏,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不足以让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留下。
怎么办?“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恢复湿地属性。”董肖说。
记者看到,原本的堤梗被完整保留,打通之后,两侧的水系汇集起来,形成湿地景观。同时在岸边栽种水葱,美人蕉、鸢尾等植物,形成了不同水深的湿地空间,可以给水鸟提供栖息场地。
其间,有2只白鹭从远处飞来,绕着湖面追逐嬉闹,又横飞到空中,不见了踪影,“环境变好了,水鸟们自然也被吸引过来了。”
鸟类不仅要“住”得好,还要“吃”得好。根据不同鸟类的生活习性,公园在北区种植了杉树、柿子、枇杷、桃树、枣树、桑树、樱桃、石榴以及其他乡土树种,成片成林,“这些浆果树都是用来喂鸟的。”如今,大多数林木已经生根发芽,待到果实成熟,与林中鸟儿相互辉映,为公园增添了一抹盈满生机活力的亮色。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洁 成熔兴通讯员 叶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