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糕点师傅潘佳辉教学生做绿豆糕。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6月1日讯(记者陈晓彤)端午节快到了,武汉童谣说“芝麻糕绿豆糕,吃了夏天不长包”,可见绿豆糕是武汉人端午节必备食品之一。5月31日,武汉理工大学与湖北省台湾同胞联谊会共同举办“鄂台青年共迎端午”活动,邀请两岸学生代表一起品尝绿豆糕、写毛笔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曹祥泰”糕点师傅林汉桥和台湾糕点师傅潘佳辉分享绿豆糕文化。
当天,武汉老字号“曹祥泰”糕点师傅林汉桥和台湾糕点师傅潘佳辉“狭路相逢,同台PK”,交流两地绿豆糕文化。
林汉桥在“曹祥泰”工作已有四十余年了。他用武汉话介绍,武汉的绿豆糕制作工艺复杂,在食材上,只选上等的南方绿豆,红豆是赤小豆和红竹豆,糖是手工熬制糖浆自制绵白糖。经过洗净、烘焙、研磨,压模成型、蒸熟、摊凉、成品、包装,十多道工序纯手工打造。“我们现在一天要做一万七千多斤绿豆糕,由三十来人完成。”
师生品尝“曹祥泰”绿豆糕。
武汉绿豆糕“稳重踏实”,台湾绿豆糕则“小巧轻盈”。已经来汉创业十年的台湾人潘佳辉告诉记者,台湾绿豆糕没有馅料,将绿豆蒸熟后,加入黄油和糖炒制,冷却后压模成型即可,口感细腻。他表示:“台湾绿豆糕冷藏着吃更好,武汉绿豆糕如果加热会更有风味。”
两地绿豆糕各有特、各有风味。
活动现场,40多名两岸学生共同品尝不同风味的绿豆糕。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大三学生尤翰源来自台南,他表示,台南是台湾端午气息最浓厚的城市之一,每年这个时节,他们也会吃粽子、赛龙舟。而在武汉生活三年,早已将这里当作是海峡彼岸的家,深刻体会到了“两岸一家亲”的真实内涵。“这两种绿豆糕都好吃,虽然吃起来感觉不同,但背后蕴藏的文化是同宗同源、一脉相承,两种都是家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