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年历史的汪玉霞,是这个味道

武汉晚报 2022-06-01 08:31

“汪玉霞”的第十一代传人董先波正在制作酥饼的面团。

“汪玉霞”的生产车间里,师傅们分工明确,有的制作酥饼的面皮,有的包馅,井井有条。

一位师傅在不断将烤制中的酥饼翻面。烤饼是酥饼制作中最讲究功夫的一步,原来要师傅带着徒弟,拿着三四米长的铁铲,站在十平方米的烤房外不停地翻饼,烤到起泡才到位,现在改用双面电炉模拟烤房,温度、时长可以精准控制。

一位师傅将酥饼的面团压制成面皮,以便下一步的包馅。

酥饼包好后,一位师傅用毛笔蘸糖稀在上面写上玉字,粘上芝麻后,饼坯就做成了。

粘上芝麻的饼坯上是一个“玉”字。

“汪玉霞”的生产车间里,一位师傅将制作好的绿豆糕半成品送上货架,准备下一步的蒸制。

一位师傅将刚出炉的绿豆糕摆上货架。

又到端午节,一杯热茶,几枚点心,一场声势浩大的龙舟赛,是人们对节日的记忆。

说到点心,就不得不提武汉人的最爱、有着283年历史的汪玉霞糕点。

董先波是“汪玉霞”的第十一代传人,他的师傅的师傅的师傅,86岁陈立山老人,是汪玉霞正宗第八代传人。汪玉霞糕点做的是不是那味,要经他的口才算数。

早上7时,董先波骑车早早来到汪玉霞糕点厂。

口罩、白衣、白帽、围裙,一一穿戴好,消毒进入配料区,将面粉倒入桶中,边搅边加水和匀,半小时后,他揪起一团扯开,至薄如蝉翼而不破,这才满意地将这桶做酥饼的面料发到下个工序。

酥饼,是“汪玉霞”糕点店的一绝,其制作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四年,面皮筋道,是口感酥脆的保证,这里面的道道从“汪玉霞”创始人蔡玉霞(丈夫姓汪,故店名“汪玉霞”)开始,口口相传了283年。

收到面料,5位糕点师傅开始包饼,在案板撒上粉,将面团来回揉搓、折叠成64层,以确保成饼后能形成一层层脆皮;里面的馅料也有讲究,糖稀、桂花、金橘的配比要恰到好处,才能入口甜爽不沾牙。包好,一位师傅用毛笔蘸糖稀在上面写上玉字,粘上芝麻,饼坯就做成了。

上午10时,第一批酥饼入炉。这时,作为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的负责人熊年顺会过来看看。

“烤饼最要功夫。过去要师傅带着徒弟,拿着三四米长的铁铲,站在十平方米的烤房外不停地翻饼,烤到起泡才到位,没有师傅带个三五年手把手地教,绝对做不好。现在,我们通过研发,改用双面电炉模拟烤房,温度、时长精准控制,方便多了。”上午11时,酥饼出炉,熊年顺拿起一个,轻轻揭开,分给前来采访的记者品尝,果然酥脆可口,是那个事!

5月31日下午,熊年顺告诉记者,两百多年的老字号,究竟该如何传承,“汪玉霞”一直在思考。

是守着过去一成不变,还是与时俱进?

其实“汪玉霞”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革新。汪家本是茶商,因为顾客喝茶易饿,就增加了糕点。早在20世纪80年代,汪玉霞就引进了巨型微波炉给糕点收汁。两百多年前,大家喜欢重口味,糕点重油、重糖,这显然不符合现在的大众口味。在保留原配方及纯天然食材的基础上,“汪玉霞”将产品多样化,比如端午节最受欢迎的绿豆糕,既保留了“老款”,也增加少油、少糖的“新口味”。如今,汪玉霞的糕点品种已超过150种。

熊年顺说:“我们觉得,传承不仅仅是传承老的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理念和精神的传承。”

图/记者任勇 文/记者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