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扛着30斤重 钢丝录音机上山录民歌

武汉晚报 2022-05-30 07:34

民间音乐人拉二胡,右边拿着笔和笔记本的是武汉音乐学院下乡采风的女老师(资料图)。

记者了解到,从1956年开始,武汉音乐学院师生赴全省各地收集民间音乐,记录歌词,写出曲谱,用钢丝录音机记录了不少原生态的民歌声音信息。

音乐家杨匡民

扛着钢丝录音机到农村采风

2017年过世的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杨匡民教授,是我国杰出的民族音乐理论家,长期从事民族音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解放初期杨匡民从缅甸回国,在广州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教中国民歌课。1953年秋,他调任武昌中南音专工作,从此与湖北民歌的收集整理结缘。

1956年,学校成立民间音乐研究室,杨匡民任该室主任。当年10月份,杨匡民就带领学生到天门、洪湖采风。他们身体力行深入田间地头收集民歌,现场录音、记词、记谱。这次采风的成果,于1957年春编成《绣个武汉修铁桥》的民歌集。

当年国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农村交通也不发达,农村生活条件也差。杨匡民扛着钢丝录音机,步行到一些偏僻的乡村,吃住也在农村。当时国家只能给每个省配一至两台钢丝录音机,钢丝录音机有二三十斤重,许多偏僻乡村不通电,费了好大力气扛上山的钢丝录音机因没电而派不上用场。有一些条件好一点的村子,好不容易录上了音,后期处理时,钢丝易乱、易断,一不小心会让前面的录音工作前功尽弃。当时也把不少民间歌手请到武汉音乐学院来录歌。杨匡民曾和武汉音乐学院青年教师说,那是一个事业,没有决心和毅力是坚持不下去的。

1984年担任湖北省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的黄中骏,20世纪80年代和杨匡民一起到地市州给基层文艺干部做培训,那时用的已是磁带录音机。一台录音机一般8~10斤,基层文艺干部嫌携带录音机采风太重,杨匡民就跟他们讲起五六十年代扛钢丝录音机到农村的事,说钢丝录音机是磁带录音机的几倍重,磁带录音机可以使用干电池,一人便可操作,已经是很方便的了。

这些基层文艺干部对湖北民歌的收集与传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蜚声世界的湖北民歌《龙船调》,其前身是流行于利川土家族的灯歌《种瓜调》。当年利川文化馆干部周叙卿于1953年至1956年在利川柏杨坝进行《种瓜调》的创作,他与其他文化馆干部深入到民间收集整理民歌,同时将民间歌唱家请到学校讲堂,让当地学生受到民歌艺术的熏陶。

蒋桂英根据天门民间小调

改编《幸福歌》

20世纪60年代初,湖北民歌《幸福歌》曾三次进京演唱,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连声称赞。此歌生动优美,深受群众喜爱,迄今仍在广泛传唱。

《幸福歌》原是一首湖北天门民歌,由何伙填词,湖北省歌剧舞剧院蒋桂英根据天门民间小调改编而成,由蒋桂英首唱于20世纪50年代末。记者日前采访年逾八旬的蒋桂英老师,得知20世纪80年代,她曾跟随湖北民歌收集先行者杨匡民教授到潜江、沔阳收集民间音乐,当时她在省文联民族音乐研究室工作。

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音像部主任刘婷介绍,1963年5月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收集湖北民歌已达622首,分类特别细致,包括山歌、小调、秧歌、风俗歌、摇儿歌、儿歌、生活音调、灯歌、劳动号子9类。如今许多耳熟能详的民歌和流行歌曲,就是根据传统湖北民歌改编而成。例如20世纪90年代流行的《纤夫的爱》,曲调里就吸收了湖北民歌的元素。

再如《六口茶》,它是湖北恩施的一首著名民歌,原唱者是恩施市白果乡金龙坝村螃蟹阡的魏明清老人,《六口茶》是他20世纪70年代在永红水库(今名为岸云水库)修水库时,跟着一个来自芭蕉乡供销社的工作人员石明哲学的。除了自己唱,他还教会了附近的村民。随着时间的推移,《六口茶》已远远地超过了单纯品饮茶水之景,融入了情俗,有了情感的升华,表现出了土苗青年追求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多重境界。

文图/记者万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