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枭波(右)和安树庭老师的合影。
韦壮敏毕业后在科研一线工作。
求学时期的王昭君。
唐从辉在实验室。
工作中的郭利华。
蓝际荣读博期间的照片。
5月下旬,2022年度国家奖学金正式颁发,屈指算来,这份奖项已经颁发了整整20年。
2002年,我国正式设立本专科高校在校学生国家奖学金,用以激励那些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国家奖学金规定,奖学金每年获奖比例约0.2%,获奖总人数5万。奖励标准为本、专科每人每年8000元,硕士生2万元,博士生3万元。
2019年,国家奖学金扩大到全日制高职院校学生,名额随之增加到6万人。
20年来,全国有超过100万在校大学生获得此项奖励,它也成为高校学生荣誉等级最高的国家级奖学金。
在校学生能获得的所有证书中,印有国徽的国家奖学金证书是独一份儿。
殷枭波是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2018级学生,2021年他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特等奖提名。当年,殷枭波以综合成绩第一荣获年度国家奖学金。
“当我读大一时,我想着冲击‘国奖’。安老师是我的榜样。”殷枭波说。安树庭既是他的年级辅导员,也是他参赛的专业指导教师。
2009年,安树庭在中南民族大学读大二时第一次获得了国家奖学金,2013年在本校读研究生期间,再次获得国家奖学金。
1990年出生的安树庭随后留校工作。做辅导员之余,安树庭继续发挥特长,指导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和团队成员一起建模、写编程、写论文。
目前,殷枭波已被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录取。
师生同路,青春做伴,同样的故事再次上演,安树庭感到了“国奖”中的传承:为国育才。
如一缕阳光
求学路上温暖相伴
星期天,蓝际荣像往常一样早早赶往实验室开始一天的工作。他主要研究工业大宗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处理。
蓝际荣的家乡在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青街畲族乡。“我是大山里的孩子。”蓝际荣说,“我的家庭条件比较差,一路挺辛苦的。”
蓝际荣考取中南民大,读完本科和硕士,又考入武汉大学攻读博士。2019年,在中南民族大学读研一时获得了年度国家奖学金。
2万元,一笔巨款!“国家奖学金改善了我的生活,我一直心存感激!”蓝际荣说,“我不是一个人在孤独前行,如果没有国家的关心,很难想象我能走到今天。”
国家奖学金如同一缕阳光,温暖着他。“更大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持续努力的动力。”他说。
“王昭君”这个名字和她设计的服装一样漂亮。作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实训教师,王昭君今年25岁,但扎根服装设计与制作领域已近十年,是各种时装设计大赛里的常客。
2018年,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读大二的王昭君以专业课年级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年度国家奖学金。王昭君出生于黄石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王昭君回忆,8000元的奖学金不仅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我可以更加专心地参加比赛”。
奖很多,分量不同。“后面众多荣誉更像锦上添花,第一次的‘国奖’才是雪中送炭。”王昭君说。
像一步台阶
人生命运由此改变
席会东被称为“地图史及城市史专家”,而他学术的起点就是国家奖学金。2002年,读大二的他获得了第一届国家奖学金,也是当年武汉大学历史系本科唯一获奖者。
席会东正在做的一个国家重点课题是“丝绸之路古代地图的整理和研究”,之所以专攻这个冷门,他形容自己“有一种家国情怀在”。
本科毕业后,席会东被直接保送到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博连读,“国奖”是其中的硬支撑。博士毕业后,席会东成为高校教师,在专业领域崭露头角。“我的学业和研究通过‘国奖’得到了国家的关注和支持,‘国奖’对一个人的肯定和认可,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和人生格局,不管他在哪个领域,能让他看到更大的世界,支撑他做出一些不平凡的事情来。”席会东说。
哪里能找到唐从辉?不用问,一定是华中科技大学绿色合成与催化团队实验室。一周6天,每天早上8:30到晚上10:30,他雷打不动都在那里。碰到攻关紧要处,每周7天、每天十四五个小时待在那里也是常态。
今年31岁的唐从辉是华中科技大学化学院教授,也是全校最年轻的博导之一。他还领导着一个基本上都是90后、00后的“最年轻”科研团队。
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毕业后,唐从辉以“特优”的成绩保送北京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赴德国和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2020年回到母校华中科技大学任教。
唐从辉坦言,“国奖”对升学、出国、找工作都起了很大帮助作用。2009年,他获得本科生国家奖学金,2014年他再次获得博士生国家奖学金。每当人生选择的关键时刻,“国奖”总会适时出现,“它像一步台阶,托着我向更高处进步”。
如今,唐从辉紧扣前沿,正带领着团队攻关氢能储存的世界难题。
如一座灯塔
指引着奋斗的方向
中科院水生所博士后余鹏从博士期间“玩”金鱼一直玩到博士后。
2020年他因在金鱼育种和龙睛性状形成机制研究中取得的出色成绩,获得年度博士生国家奖学金。这不是他第一次获奖,在安徽农业大学读硕期间,他也获得过2016年度硕士生国家奖学金。2017年,余鹏考上中科院水生所桂建芳院士的博士生,课题从偏应用的鲈鱼研究转向了更基础的金鱼分子机制研究。
回顾两次获奖经历,余鹏说,国家奖学金对获奖者来说是一种能够企及的、在学校校园里就能获得的国家级奖励。它就如同人生里的一座灯塔,让我找到前进的方向,在我疲惫的时候、懈怠的时候,鼓舞我,激励我,再燃起斗志。
傍晚,结束一天的工作,走出实验室,王军才能抽出一点时间接受记者的采访。2020年从武汉科技大学化工专业毕业后,他顺利保研至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硕博连读深造,今年9月将转博。
王军在大一学年获得了综合成绩第一的好成绩,并获得国家奖学金。他说:“‘国奖’对我来说更是一种认可,使我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就是在科研之路上循序渐进。”
像一曲梦想之歌
将青春谱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5月27日,记者联系到40岁的郭利华时,她正在安阳出差,为当地钢铁厂提供现场指导。
郭利华现在是中冶南方钢铁公司钢铁冶金、轧钢设计师。她的主要工作,就是应用先进环保技术,将钢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降到最低,实现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2002年,在东北大学读本科的郭利华获得了第一届国家奖学金,虽然已过去20年了,如今说来仍然很开心:“获得国家奖学金,给了我直接的帮助。激发了学子的社会责任感,让我在往后的求学和工作中接续奋斗,一直往前冲,把青春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置身一望无际的柑橘园,韦壮敏时常会忘了时间。他和同事正在广西山区推广新的柑橘栽培技术,不施农药,果树不生虫,柑橘的外观和品质还更好。
2020年,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韦壮敏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从事一线科研工作,而遥远的深山里的120多亩柑橘试验园就是他科技富农的战场。
2019年,读研二的韦壮敏获得了国家奖学金。读研期间,韦壮敏跑遍了全国10多个柑橘主产区,只为培育出性状更优良、抗性更好的柑橘品种。
毕业后,韦壮敏选择到一线工作。“国家奖励我学好技术,现在我要把技术奉献给国家。”韦壮敏说,他热爱这项事业,看着技术能给山区果农带来实实在在的增收,心里踏实。
结语
有一位“国奖”获得者我们一直想找却难以找到。“也许此刻,他正在祖国的海疆踏浪飞奔。”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王峰说。
这位同学是该校航海技术专业定向培养的一名士官生汪国豪。汪国豪2019年入校后一直担任班长。2020年,汪国豪参加第三届全国航海类职业院校“航海设计”技能大赛并获得学生组优胜奖,也正是这一年,他获得年度国家奖学金。现在的汪国豪已经是一名军人。
因为特殊原因,没有采访到汪国豪本人,记者不免有些遗憾。“就把他当作一个有担当、肯奉献的‘青年符号’吧!”王峰安慰记者说。20年来,10年来,无数“国奖”获得者如这个符号一般,在各个领域奉献着青春和力量。
文/记者汪洋 周劼 陈晓彤 通讯员邓俊熙 王潇潇 孙慧 党波涛 蓝永丽 程毓 喻长春 王石径 图/均为受访者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