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澴河沿线
公交站交通劝导员
志愿者清洁家园 图片由孝南区委宣传部提供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陈勇 通讯员 翟胜华 高志华
初夏的傍晚,是舒适而悠闲的。孝感老澴河畔的澴川公园里,散步的人们,沿着新修的健身步道惬意地走着。
河两岸草色青青,杨柳依依;桥下的河水清澈透亮,不时有野鸭划过平静的水面,荡起圈圈涟漪;河的两侧,有亲水平台、有草地,漫步其间,心旷神怡。公园旁,隔着整齐宽敞的公路,是城市的高楼大厦。
这里,曾经在5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从脏乱差的老城,一步迈入了公园城市。
1
“景观轴”串起城市功能片区
这是孝感城建史上最大的民生工程。
老澴河曾是孝感的“母亲河”。1959年,为了减轻城市防洪压力,澴河城区段人工改道。河口大堤建起后,老澴河成为城市内河,水体自我修复能力逐步下降。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近百家化肥厂、造纸厂扎堆老澴河两岸,废水直排入河;由于地势低,管网不配套,雨污混流入河,老澴河成了城市“下水道”,成了名副其实的“龙须沟”。而两岸则是低矮破旧的私房,不仅生活在此的居民怨声载道,也影响城市形象。
2017年11月20日,老澴河综合治理建设工程启动。
政府下定决心,将9.8公里老澴河全域纳入治理范围,用5年时间,投资155亿元,还老澴河一河碧水。
清淤68万立方米、岸线整治16.8公里、绿化景观74万平方米、沿河道路配套15公里……如今,老澴河已被打造成为串联城市功能片区的“景观轴”、展示城市空间品质的“会客厅”、市民休闲娱乐观景的“亲水带”、焕发城市活力的“新片区”,成为城市创建的一道靓丽“风景线”,7000多户居民陆续搬进了老澴河畔的新家。
澴川公园是在老澴河改造工程中应运而生。公园依老澴河而建,规划面积约3.35平方公里,途经孝南区新华街道9个社区,沿线包含滨水绿带、绿道及“三段一区多点”的风景区景观,目前,约11.2万方公园区域已建成开放。
今年65岁的刘先生,在孝感生活了大半辈子。对这些年孝感城区的变化,刘先生感触很深。“槐荫大道宽敞了、城站路也改造了,出门路好走了。槐荫公园、澴川公园、邓家河公园,走到哪都有景。”
刘先生所说的变化,在孝感城区随处可见。老旧小区改造、道路拓宽改造、背街小巷治理……作为孝感市唯一的主城区,孝南区遵循市区一体工作布局,以建设百万人口综合型区域中心城市为战略方向,把“城市创建”作为重要载体和手段,强化主城担当,拓展新城空间,提升大城素养,不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提升城市吸引力、辐射力。
2
直面“痛点”城市提档升级
5月19日,孝南区召开会议部署安排城市创建工作。
会议现场播放了孝感市、孝南区明查暗访实录,垃圾未及时清理、违建未拆除、旱厕未拆除……一个个问题让在场的责任部门负责人脸红流汗。
会上,孝南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蔡辉表示,要坚持问题导向,清醒看到短板,要不漏死角治“脏”、不留后患治“乱”、不怕亮丑治“差”、不拖时间治“堵”、不遗余力治“污”、不留空白治“散”。
这样的会议,在孝南区不是头一回开。每次播放暗访视频,都有一些问题浮出水面,而一段时间之后,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城市变得越来越美。
孝南区广场街道园林社区是一个老社区。此前,和许多地方老城区的社区一样,房屋老旧、占道经营、垃圾、污水等各种问题非常突出。
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广场街道实施拆违工程,解决了彭家湾、水利巷两个有20多年历史的马路市场问题,做到了还路于民、还净于民,累计完成43个老旧小区改造。
同时,在城市创建工作中,园林社区开始实施精细化管理,落实落细路段包保责任制,推动实施垃圾不落地,引导志愿服务常态化,深耕细作推动创建工作提档升级。
梳理占道经营、垃圾分类、活禽宰杀等的问题近百条;开展环境卫生、市场、交通等专项整治,如今的园林社区,已经成为一个居住环境干净、整洁,经营市场规范、有序,出入交通畅通、文明的示范片区。
玉泉南路素以“排档一条街”著称。长期以来,沿线商户乱搭乱建、占道经营、油烟污染,车辆乱停乱靠,大规模违建存在时间长,对市容市貌负面影响大,拆除难度大。
新华街道办事处直面群众“槽点”“痛点” ,组织力量强力拆除玉泉南路 41 间约 2500平方米的违建钢构棚,并规划建设公共停车场,将玉泉路纳入严管道路管理。
在新华街道办事处,完成了35个老旧小区改造,投资3500万元,对汤家街、沿河北路、万福路、南桥西街进行“微改造”……
据了解,自去年孝感市城市创建工作动员会以来,孝南区先后启动了广场、书院、车站、新华等4个街道先行片区建设,开展了违建和旱厕拆除、占道经营取缔、垃圾清扫、立面美化等一系列行动,推进了“四片区”双修、“六片区”改造,实施了147个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项目改造建设,补齐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让人民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城市创建”带来的新变化。
3
“幸福清单”引导全民参与
在城市创建工作中,让孝南区城管局工作人员感触最深的,是有了全民参与的氛围。
去年7月,孝南区锦绣后湖小区到后湖公园的锦湖三路被整饬一新。道路改造当天,过往的群众纷纷点赞,有群众还主动参加到改造队伍中来。
群众的积极参与,得益于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宣传。书院街道驻锦绣社区督导开展“城市创建”的工作专班,办公地点搬到社区群众服务中心。
56名街道包保干部、近百名社区包保干部和48名包保下沉党员,到包保社区、小区开展城市创建宣传,了解群众的心声。
根据群众需求,书院街道迅速制定《开展“脏、乱、差”百日行动整治方案》,全面开展卫生清扫、清理“牛皮癣”、梳理交通乱象、整治“乱摆乱设”、整治集贸市场、排查违建等“六项行动”;坚持以“补短板、抓整治、促提升”为主线,梳理完成年度拟改造项目。
后湖御景小区、丽景苑小区居民反映,充电桩不够,电动车充电很不方便。很快,充电桩安装到位;西大市场垃圾桶异味扰民,街道迅速与相关部门联动,增加垃圾桶的摆放数量,做好水产商户的宣传教育,引导其文明经营。
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群众的“幸福清单”,就是“城市创建”的“责任清单”。街道坚持“建、管、治”相结合,以建促治,以治促管,街道面貌逐步发生改变。
这一系列的举动,让群众明白:城市创建工作,是能给大家带来实实在在好处的。“城市是我家,创建靠大家。”这一理念已渗透到街道每一个角落,融入日常生活当中。如今,许多以前不文明、不卫生的行为,经过坚持不懈的文明劝导,渐渐发生改变,很多人自觉地加入到讲卫生、做文明市民的队伍中。
志愿者上街,穿上蓝马甲做起交通劝导员,主动拆除违建,参与城市清洁工作……在孝南区,大家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齐心共建美好家园,唱响了城市创建的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