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美学精神引领曲艺创新发展

长江日报 2022-05-26 07:30

□ 周思明

曲艺作为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的辉煌,让每位从业者为之自豪。进入众声喧哗的多元文化时代,曲艺尤其相声发展的不景气乃至式微。何以至此?除客观外因外,从业者内心的浮躁,积累的薄弱,原创力的不足,乃是内因。同理,由点及面,从抽象理论层面看,置身现代市场经济语境,中华美学也面临生存发展的严峻挑战。受市场经济务实化和功利化倾向的影响,中华美学日益受到挤压;受西方大众文化及消费主义审美观影响,国人的审美向日常生活扩散和渗透,呈现出“审美泛化”现象,由此导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严重失衡,人成为一种“单向度的人”,审美被严重“物化”,在“科技至上”的西方逻辑下中华美学精神日益失落,从而消解了审美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的精神被矮化了,与这种否弃了生命意义的审美心理相适应的,是对失去精神和灵魂的美学对社会、伦理、政治的排斥以及对纯粹美学形式的贪求。反映在曲艺创作上,是除了上述原因外,更甚者,去价值化、犬儒化、低俗化的倾向日益严重。

仍以曲艺中的重头戏相声为例,自侯宝林、马季两位大师离世后,姜昆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团结业界同行,自觉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努力开创相声乃至曲艺事业的新纪元,做出了积极努力和突出贡献。20世纪80年代,姜昆自己创作、与李文华合说的相声《如此照相》,凸显了中华美学精神。这个作品,大胆揭露和批判“文革”时期盛行的教条主义风气,凸显了“真”;暗示和劝诫人们要实事求是摒弃虚头巴脑的繁文缛节,凸显了“善”;无情嘲讽和鞭挞了虚门假式的做派之丑,间接讴歌务实作风,凸显了“美”。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创作者具有的过人政治勇气,在当时可谓空谷足音,称之为思想解放的先声也不为过。其他如《虎口遐想》《电梯奇遇》《捕风捉影》《新虎口遐想》等作品也是如此,都是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弘扬。人民日报以《相声也要惩恶扬善充满正能量》发文,对姜昆与戴志诚合说的相声《新虎口遐想》给予很高评价,称它“风趣幽默,语言犀利,讽刺意味浓。旧瓶装新酒,味苦却有深意、耐琢磨……”在姜昆的带领下,冯巩、牛群、苗阜、王声、李丁、董建春等人创演的新相声,除旧布新,歌讽兼具,创意明显,幽默风趣,时代感强,将相声艺术不断推向繁荣进步。

互联网时代,最不缺的就是娱乐。虚拟世界里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幽默滑稽短视频发布,它们通过手机终端抵达接受个体。真正缺的,是对当代人存在状态、个人处境和精神困境的重新发现与深入挖掘。清代李渔讲:“科诨之妙,在于近俗,而所忌者,又在于太俗。”鲁迅说:“有趣和肉麻之间,只隔一张纸。”曲艺对于雅俗间分寸的把握,绝非“可作小道观乎”。某些相声艺人,总爱把低俗当做通俗糊弄观众,是无视社会责任的不当之举。相声大师侯宝林曾为自己规定两条戒律:一是骂人的“荤口”不说,二是摇尾乞怜的“贱话”不说。日本娱乐圈超级大咖北野武初次登台刻意化丑妆以取悦观众,师父深见痛斥:“笨蛋!快把妆卸掉!……记住,搞笑艺人不要被人笑,而要逗人笑。”对喝彩的观众,深见也不退让,立马中断演出,道:“闭嘴!他演得这样烂你还鼓掌,你只会害了他!”并叮嘱门徒北野武:“不要去讨好观众,由你来告诉观众,什么才是有趣的。”北野武后来在书中写道:毁掉一个艺人不需要枪炮子弹,只需要愚蠢的观众。大师们的从艺精神,对体制内外的曲艺人,皆为金科玉律,绝无豁免特权。

毋庸讳言,现在社会上对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新曲艺尤其新相声,看法存在分歧。有人将这种强调文化自觉、兼顾“意思”与“意义”、搞笑与德育、快感与美感的创演与某些以单纯搞笑为诉求的演艺对比,认为后者那种以荤段子、瞎抬杠、无厘头为手段的“包袱集锦”式创演,才是正宗的相声,而幽默与讽刺结合、表现时代新风的相声,则是“教育人”的“假正经”,甚至不能称之为相声。殊不知,那种背弃道德伦理原则、缺失价值引领的相声,从根本上违背了1950年初由孙玉奎、侯宝林、常宝霆、全长保、佟大方、罗荣寿、高德亮、于世德等人发起,孙玉奎先生任组长的“相声改进小组”抵制低俗、净化相声的初衷,将前辈相声大师们辛辛苦苦打扫干净的相声场子再度弄脏,此举背离了中华美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而且,由于此类相声创演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甚至较大的影响,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和小觑,就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警惕。

鲁迅先生说,“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习近平总书记讲,“文艺要通俗,但决不能庸俗、低俗、媚俗。文艺要生活,但决不能成为不良风气的制造者、跟风者、鼓吹者。文艺要创新,但决不能搞光怪陆离、荒腔走板的东西。文艺要效益,但决不能沾染铜臭气、当市场的奴隶。创作要靠心血,表演要靠实力,形象要靠塑造,效益要靠品质,名声要靠德艺”。面对相声发展困局,我们不必消沉,也无须慌乱,唯有反思开拓,方有未来。相声乃至曲艺,不能为了博取“笑果”而媚俗,也不能“唯价值论”而丢弃“笑果”。唯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能打破瓶颈,实现突围。一些人将新相声与低俗相声对比,认为后者更“接地气”。何为“地气”?地气无非民意。真正“接地气”的创作,要有“意思”也要有“意义”;要着眼现在,也须面向未来;要市场效益也要社会效益;要“与民同乐”,也要“价值引领”;要汲取世俗幽默智慧,也要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曲艺并非文艺中的“异类”,其“笑果”的制造,“包袱”的设计,没有豁免权,也需体现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地位。

中华美学精神是把“审美放到整个社会文化、宇宙自然、人伦道德的大视野中加以观照阐释的好传统”。追求真善美融会贯通的人生情致和审美旨趣,注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道德情操、人格修养,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内容。以中华美学精神为引领的新曲艺、新相声创演,继承与发展了侯宝林、马季、连阔如、刘兰芳、骆玉笙、赵丽蓉等曲艺前辈开创的传统,荡涤了旧时代残留的污泥浊水,彰显出新的时代精神风貌,实现了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的统一。曲艺工作者只有使自己成为有思想、讲政治、懂艺术的复合型人才,弘扬以真善美为核心价值的中华美学精神,秉持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即对“根”的找寻与继承,对“真”的批判与发展,对发展趋向的规律把握与持续指引。与此同时,曲艺界同行应本着团结互促的态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反思自我,不断进步。有道是,低级搞笑易,高级幽默难。行规讲,“未曾学艺先学礼”。德字绝不能是挂在墙上的装饰品,而应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以刻苦砥砺的专业精神,做到德艺兼修,方能在曲艺创演路上走得更实、更稳、更远。其实,任何曲艺门类和表现形式,都不止于娱乐功能,都只是“化人”的策略和手段。曲艺人有责任、有义务在思想、艺术、审美(审丑)诸方面,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用高级幽默艺术为民众服务,成为“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作者系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