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警校家”撑起孩子上放学“平安伞”

湖北日报 2022-05-25 20:59

湖北日报讯(记者严运涛、通讯员徐飞、张建勇)“孩子慢点下车,交给我们家长可以放心离开了。”“谢谢叔叔阿姨。”5月25日早上7点30分,武汉市武昌区余家头小学校门口,家长把孩子送到校门口指定处,交警负责引导车辆,志愿者迅速打开车门,孩子们安全走进校园,家长们安心驶离。

余家头小学是武昌区首批开展“警校家”护安保畅的学校之一,经过近四年的不断探索和完善,学校门前秩序发生明显变化。

“我们学校正临铁机路,周边城中村改造环绕,交通情况复杂,我们也一直在为校门口的安全发愁。”余家头小学副校长李雪松介绍。

2018年起,余家头小学启动“警校家”护安保畅模式,武昌区交通大队三中队副中队长张伟哲和同事,每天早上7点半准时出现在校门口,和志愿者家长一道引导车流,护送学生进入校门。

学校大门临街距离不到5米,如果家长聚集接送,现场混乱不堪。在警方的建议下,学校在校门口增设了一段移动护栏,隔离出了一条学生专用通道,送学的家长在校门两侧听从交警和志愿者的指挥即停即走。

距离余家头小学1.8公里外,是武汉徐东路小学,同样临街,同样校门前空间捉襟见肘,一到上学和放学时段,学生安全问题让学校和家长感到为难。

徐东路小学校长王咏飞2021年8月从中华路小学调至该校,他曾有主导3个校区“警校家”工作创建的经历。

徐东路小学有643名学生,其中一大半由家长接送。王咏飞发现上学放学时家长扎堆、临街的校门口人流车流交织,安全隐患突出。

“我们学校有两个门,一个临才华街、一个在小区内,原来的办法是两个门同时开放分流学生,但交管部门建议所有学生通过小区内的校门进出,减少与社会车辆交织。”王咏飞介绍。

武昌区交通大队在小区内的校门外完善了标志、标线,学校对每个年级的上学、放学集散点进行规划,校门口由家长志愿者、老师和保安值守。慢慢地,家长们习惯了按学校和警方制定的规则接送学生,临学校的支路才华街也畅通了不少。

从2018年起,“警校家”护安保畅模式在武汉市多所学校落地,公安交管部门对其进行多次优化和升级。武昌区交通大队副大队长熊志军介绍,交管部门将探索联合学校和公交公司,根据集中时段的出行需求,为孩子们定制一批“公交校车”,让孩子在上学时从家门口上车即到达学校,在放学时从学校门前上车即回家。

同样是武汉教育大区的江岸区,早晚交通高峰时段给交管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我们区幼儿园、小学和中学达260余所,通过‘警校家’试点后我们发现效果很好,很多学校主动联系我们,想加入进来,但如果全区推广也暴露出警力严重不足的问题。”江岸区交通大队副大队长漆文斌介绍。

为了让全区所有中小学和幼儿园中建立“警校家”护安保畅队,武汉市公安局江岸区分局举全警种力量参与,明确临主干道的65所学校由交通大队负责落实早晚“警校家”勤务,其余学校由分局各警种和属地派出所包干,基本实现一校一警全覆盖。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交通大队则推进“智慧交通”和“精致交通”建设。2021年5月,全国最先进的行人过街安全预警系统在三角湖小学门口建成投入使用。该系统的“立柱式”红绿灯更醒目,辅以语音提示更人性化;还具备电子警察执法功能,对行人、非机动车违法闯红灯进行抓拍,违法行为可实时曝光。

为了精细调控学校周边信号灯,交管部门对该区百余个学校周边信号灯放行方案实行菜单化管理,特别针对早晚高峰、开学、春游、寒暑假等,设置多个模式的放行计划,按需定制,一键下发,保障学校周边道路交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