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有绝活|80后非遗传承人黄俊:让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活起来”

极目新闻 2022-05-25 09:58

极目新闻记者 刘丁维

田野纵横千嶂里,烟火人家半山中。在鄂西的高山峡谷间,那郁郁葱葱间是层层铺开、错落有致的吊脚楼群,有的依山而建,有的临溪而立,有的悬在山边,有的矗在平坝……各具特色各显风采。

黄俊与金丝楠木吊脚楼微缩模型合影

土家族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与土家山歌、摆手舞一样,吊脚楼是土家儿女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土家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记忆,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2011年,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恩施州宣恩县椒园镇,有一位80后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县级非遗传承人,他叫黄俊。在第七届中俄线上“长江—伏尔加河”青年论坛、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上,他制作的吊脚楼微缩模型大放异彩。在湖北省“工友杯”首届“e有绝活”高技能人才技能大赛,黄俊也入围60名初评选手之列。

在父亲的菊花石雕刻中

种下儿时梦想

选料、切割、平刨、压刨、锯料、打孔……不大的工作间里,几台木工机轮番开动,木屑漫空飞舞。在黄俊娴熟地操作下,一块块、一条条模型构件陆续成型。

黄俊在工作中

与木头结缘,这还源自黄俊的父亲。还在读小学时,黄俊就帮着父亲磨石头、打下手,泡在石雕、根雕堆里长大。曾经有一位韩国客商,不远千里赶到恩施大山,就是为了求得父亲制作的一套文房四件套。外表青灰、内含形似菊花的白色方解石晶体的石头,在父亲的手中变幻出青松、仙鹤、白菊的模样,时至今日,他仍记得对方小心翼翼手捧着砚台仔细观摩的样子,坚持要翻译一字不落转达他的赞美与感谢。

也许正是那时,一颗种子就种在了他的心里。2007年从部队退伍后,黄俊开始正式向父亲学习根雕技艺,3年后,黄俊的根雕作品已经能卖到2万多元一件。为了精进技艺,他又专门拜师,在广西一位老师傅的指点下,从底座雕刻做起,苦练基本功。“雕刻需要非常专注,跟着师傅学习的时候我们的师兄弟之间都是不讲话的,一天下来只有雕刻刀和锤子的声音。”

黄俊工作照片

不仅专研传统技艺,黄俊还学习了CAD制图软件、雕刻数控机床,木工机械设备的使用。“现在很多人并不接受机雕,认为不如手工有灵魂有温度。”黄俊告诉记者,机械化作业可以保证精度和效率,能实现标准化作业,这是纯手工无法做到的,无论是机械还是传统手工技艺,都是为作品而服务的。

随着黄俊学成后的加入,父亲也在他的建议下购入数控机雕、木工机械设备,从家庭手工小作坊跨入了机械化的运作。

三个月打磨吊脚楼模型

获非遗传承人首肯

十年的学习和积累,也许正是黄俊为吊脚楼制作在打基础。

2017年,因家中根雕业务扩展,黄俊的父亲前去拜访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万桃元。在万桃元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土家吊脚楼的微缩模型,即使接触了一辈子根雕的老手艺人,也为之赞叹。他向万桃元推荐自己的儿子黄俊,但万桃元却谦虚地表示,可以互相学习交流,拜师就不用了。

为此,他的父亲亲自领着他到咸丰去拜师,但万桃元仍是那句话。黄俊也不气馁,拿着笔记本跟在万桃元身后问这问那,从零学起,回家后又试着自己动手。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可以一天从宣恩跑两趟咸丰向万桃元请教。一周后,黄俊把微缩吊脚楼的一个部件“排扇”拿去给万桃元看,万桃元点了点头。三个月后,黄俊把一个长1.6米、宽80厘米的完整吊脚楼模型拉到了万桃元面前。这才获得万桃元的认可,2018年7月,由万师父选了个日子,正式收黄俊为徒。

黄俊制作的吊脚楼半成品

吊脚楼的设计师和主要工匠,称为“掌墨师”。他们营造建筑几乎不用建房图纸,凭经验根据地形特点和屋主所需便可制定相应的建房方案。一名合格的掌墨师不仅需要对整栋房子的结构、尺寸、位置、形状了然于胸,还要精准计算和确定部件上的凿孔开眼的具体位置和尺寸、方向,榫卯之间严丝合缝才能使吊脚楼牢固坚实,做到“不用一钉一铆,墙倒屋也不倒”。

每次制作吊脚楼模型,要经历选料、切割、平刨、压刨、锯料、打孔、精修、组装等工序,全程都要一丝不苟。“做吊脚楼不用钉子,全靠榫卯咬合加固,中间有一个环节出了偏差,最后就无法成形。”黄俊介绍。

冰墩墩住进吊脚楼

“活化石”也能焕发新生机

打屋场、选梁树,架马解料、排扇上梁,砍削凿刨……一栋土家吊脚楼的建设,从选址、备料、造型、上梁等,前后要经历几个月时间。即使换做微缩模型,师父万桃元也没有省掉一个步骤,不单是传授制作工艺,连制作吊脚楼时的传统仪式也都一一相授。

建房时,木匠师傅在砍取树料的前一天,带上祭品上山祭山神,砍倒的第一棵树必须倒向东方,求得太阳神赐以吉利。上梁,是为庆贺吊脚楼落成而举行的盛大欢庆仪式,是最为重要、最具特色的一个环节。上梁仪式由掌墨师傅主持,分为祭梁、开梁口、制梁、包梁,缠梁、赞糍粑、抛糍粑等步骤,整个过程热闹有趣。黄俊说:“上梁的仪式在恩施又叫‘抛梁粑粑’。”一片瓦,一块砖,一根梁……精致的吊脚楼凝结着建设者的心血和智慧,更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

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吊脚楼逐渐被现代建筑所取代,吊脚楼营造技艺也逐渐边缘化。师父万桃元按照吊脚楼营造技艺制作吊脚楼模型,使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以另一种方式得以传承。而黄俊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吊脚楼营造技艺走进年轻人的心里。

黄俊不仅被多所高校聘为研学讲师,还带着吊脚楼模型积极参展。去年,在第七届中俄线上“长江—伏尔加河”青年论坛、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多个展会上,黄俊的吊脚楼微缩模型让土家传统建筑大放异彩。此外,他的作品《金丝楠木吊脚楼》还被中南民族大学国家艺术基金组委会评为优秀藏品。

黄俊制作的“冰墩墩”住进了微型土家吊脚楼

今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火爆出圈,黄俊也制作了木质的冰墩墩,放在吊脚楼围观模型上,让冰墩墩登上吊脚楼,获得不少网友的关注和点赞。

这次“五一”假期,他制作了一批吊脚楼围观模型积木,供当地孩童们拼装。

“从吊脚楼的营造就可以看出,土家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武陵山山高势险坪地少,但土家人建房依山就势,从不开山要地,周围空间局限时,则纵向延伸通过叠垒楼层以开拓居室空间,吊脚楼设有堂屋、厢房或地正屋、厨房和火塘,上层是住房,下层是圈舍和柴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深入骨髓。”黄俊感慨地说,了解得越多,越敬佩先人的伟大与智慧,“想来他们也是一代又一代传给年轻人,传到师父手里,再到了我的手里,未来还有下一位年轻人。”

(图片视频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