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老兵在新“战场”显军人本色 汶川地震“惊天一跳”感动众人 转业回汉服务群众获赞无数

楚天都市报 2022-05-25 07:41

指挥调度汉口火车站出站口秩序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张理晶

汶川地震跳伞前动员

坚守抗疫一线 武汉市江汉区汉口火车站地区综合管理办公室供图

帮助紧急换乘旅客搬运行李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张理晶 通讯员 朱素芳 周弘 实习生 刘佳丽

“同志们,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灾情,就是命令,灾区的群众在期盼着我们!”近日,汶川地震中“惊天一跳”的珍贵视频再次刷爆网络。

2008年5月14日11时37分,负责指挥跳伞任务的指挥员喊出这声响亮的口号后,15名空降兵勇士空降震中地带,打通了重灾区与外界的联系通道。

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十多年过去,这一幕依然感动万千网友。

当时的这名指挥官,正是空军某部队副大队长詹新雄。他已转业多年,如今继续奋战在武汉市江汉区汉口火车站地区综合管理办公室的工作岗位上。

汶川地震主动请缨 全队成为最早奔赴灾区的外区部队

“那段刻骨铭心的回忆,终生难忘。”见到记者,詹新雄从办公室里翻出一沓珍贵泛黄的相册,回忆起他当年抗震救灾的往事。

“大丈夫以身许国,好男儿志在军营。”詹新雄说,他从小就有一个参军梦,1987年,19岁的他怀揣着满腔热血和儿时的梦想参军入伍,加入空军某部队。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得知需派遣空降兵赶赴灾区执行救援任务,当时已是特种大队副队长的詹新雄第一个主动请缨。“我有一百多次的跳伞经历,跳伞经验比较丰富,我一定要带头先上!”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时,詹新雄仍慷慨激昂。

2008年5月13日凌晨,詹新雄带领一百人的空降兵队伍赶往汶川,于上午10时30分到达,此时距离地震发生还不到24小时,他们也成为了第一批到达灾区进行救援的外区部队。

“地震发生后,震中地带交通、通讯阻断,外界一直无法与汶川县、茂县取得联系,只能通过跳伞深入震中地带展开救援。”詹新雄说,由于13日整天都在持续降雨,不具备跳伞条件,他和队伍只能处于焦急的等待中。14日上午降雨暂停,天气好转,他立即带领队伍登机,准备跳伞。

但此时还有一个难点摆在詹新雄的面前。茂县地处山区,地形复杂,不具备正常的跳伞条件,在无任何气象资料,无地面标识,无地面指挥引导的条件下跳伞,就是在“盲跳”。经上级领导批准,当时担任指挥员的詹新雄决定先派出十五名空降兵打头阵。本来也想如同往常一样冲在最前面,但上级领导在这时拉住了他,“身后的队伍还需要人指挥!”

在跳伞前,詹新雄为十五名空降兵发出号令:“同志们,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灾情,就是命令,灾区的群众在期盼着我们!”

在詹新雄的鼓励声中,十五名空降兵在超出正常跳伞高度的情况下完成“惊天一跳”,给灾区人民带来了生的希望。

完成茂县灾情侦查任务后,詹新雄带领部队进行空中物资投放工作,地面物资通道打通后他又带领部队转战德阳重灾区,参与了八十多天的灾后重建工作。

退伍不褪色 带头冲在抗疫一线

2012年,詹新雄从部队转业来到武汉工作。多年来,他在行政岗位上,一直走在服务人民的前线,发扬“退伍不褪色”的精神。

2020年初,武汉出现新冠疫情,詹新雄这次又毫不犹豫地冲在了第一线,他带头参与组建江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新冠肺炎隔离点指挥部,主要担负新冠肺炎疑似病人、密切接触病人、治愈患者等人员的隔离转运工作。

詹新雄把“家”搬到了指挥部,吃住都在这里。三个月内,詹新雄和其他党员一起转送隔离人员至方舱、医院105人次,接送隔离人员到医院做CT复查80余人。

其中,让詹新雄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转运70岁的阳性病人周爹爹去医院,当天下着大雪,登车时周爹爹不小心滑倒,他立即上前将对方搀扶起来,送到车上坐好,下车时又小心翼翼搀扶周爹爹。詹新雄的“零距离”接触,让周爹爹十分感动,周爹爹对他说:“我被确诊为阳性,还被确诊肺癌,十分灰心绝望,谢谢你让我感受到了温暖,我一定会积极治疗。”

2020年10月,詹新雄被调至武汉市江汉区汉口火车站地区综合管理办公室工作。2021年“五一”期间,汉口站迎来建站120多年来的最大客流极值大考,单日客流超40万人,他和同事们一起通过数据分析、超前预判,协调各方调整进出站流线、增派交通运力,“极值假日”保障圆满。疫情防控以来,他们坚守岗位,日均组织旅客落地核酸检测近3万人次。

疫情期间,詹新雄80多岁的老父亲中风瘫痪在床,但他却不能回家探望。“自古忠孝无两全,无法照顾家人我永远心里有愧!”詹新雄说,自己冲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也许是对父亲最好的报答。

换岗不换精气神 始终把服务好群众作为最高追求

在汉口火车站广场值守是詹新雄的日常工作之一,他始终把服务好南来北往的旅客当成心中最重要的事。

5月16日中午12时40分,詹新雄在火车站执行日常值守任务时,发现一位老婆婆拖着笨重的行李急匆匆地走着,一脸焦急。他赶忙上前询问,“婆婆,您去哪?”“我要去苏州找我的儿子,我的车1点钟就要开走了,我担心赶不上。”詹新雄赶忙接过婆婆的行李,一边安慰她:“您别急,您是老人,可以优先做核酸,我带您过去。”

不到3分钟的时间,詹新雄带领婆婆做完了核酸,担心婆婆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他又贴心地给婆婆拿上纸质核酸证明,还致电老人苏州的儿子提前接站。对于詹新雄的暖心服务,婆婆连声道谢。

同事们常说,詹新雄是个有心人,在日常工作中,詹新雄会细致地观察到火车站的每一个角落。去年3月,詹新雄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因地下出站口扶梯宽度较窄,只有80厘米,乘客们在拖拽大件行李时非常不方便,偶尔还有人不慎摔倒。

为了排除这一安全隐患,方便乘客出站,詹新雄立即协调相关单位到现场会商排除隐患的办法。由于空间条件和硬件设施的限制,从确定方案到政府立项,再到实施工程,整个过程十分艰难,但在詹新雄的坚持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最终更换成宽度为100厘米的自动手扶电梯。“不要小看这短短的20厘米,携带大件行李的乘客通行更方便更安全了,出站速度也更快了。”负责电梯口秩序维护的综合管理员余宪忠说。

今年4月,武汉气温逐步上升,詹新雄发现,正午气温高时,排队做核酸和乘坐出租车的乘客因受不了高温炙烤,个个眉头紧锁。“现在还没入夏就热起来了,到了7月8月,天气更热,旅客们更加受不了!”为了给旅客们创造更加舒适的乘车环境,詹新雄借鉴其他大型公共场所的有效经验,增设喷雾降温系统,降低来往旅客体感温度。“喷头工作时,有清薄的水雾从头顶洒落,既让人觉得清凉,又不会打湿衣物。”外地旅客陈女士对这套降温设施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