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之火生生不息,老区发展焕发活力。 红色血脉代代相传,百姓生活日新月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频道特别节目《走进老区看新貌》今天带你走进贵州。
在遵义市,一代又一代技术人员秉承着“工匠精神”,用“一根绳”不断刷新着世界对“中国制造”的认知。接下来,我们去感受下“一根绳”的力量。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直立着陆,3名航天员胜利完成了“太空出差”。而帮助他们顺利“回家”的,就有贵州钢绳生产的“一根绳”。
全国劳模 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周家荣:这根绳主要是调整返回舱的着陆姿态,保证着落角度。
这根了不起的绳,来自革命老区遵义的一家企业。在眼前全长648米的现代化工厂里,随处可见国内同行业的最高水平。
“港珠澳大桥”选择了它,“韧”是这种钢绳的特质,直径142毫米的钢索,吊装起3000吨超级工程施工构件;远洋钻井平台选择了它,“粗”是它的技术亮点。直径达264毫米,解决了目前国内超大直径钢丝绳生产的技术难题,填补国内空白;企业用30年攻坚克难研发出来的密封绳,“密”就是它的独到之处。构成密封绳的异形钢丝,制作精度可以达到0.01毫米,丝丝严丝合缝、环环相扣,比同等直径的单股钢丝绳,承重能力增强20%,代表着世界钢丝绳生产水平的“天花板”。
贵州钢绳集团桥梁缆索技术负责人 骆治安:目前我们已经突破技术难题,实现自主研发,我们已经用得起了,我们生产的贵州牂牁江特大桥吊索,就是国内首次采用密封绳吊索,密封钢丝绳吊索不仅强度高、拉力大,而且耐腐蚀性能更强,在桥梁使用全生命周期无需更换。
通过生产技术不断升级,目前贵州钢绳已经实现桥梁上部结构产品的全覆盖,还可以根据需求定制生产,产品遍及全球40多个国家,并成功主导钢丝绳2项国际标准的修订。
如今,这家地处革命老区的老三线企业,通过独立自主,攻坚克难,不断创新,正焕发出强大的活力,在同行业里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
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 陆萍: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努力在卡脖子的问题上下真功夫,把每一件平凡的工作都做到极致,就是我们追求的工匠精神。
(总台记者 陈春晓 柳波 贵州台 遵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