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赣两地同祭奠市民自发送鲜花 家人在墓前唱起袁老最爱的歌

楚天都市报 2022-05-22 07:28

湖南长沙小朋友给袁隆平雕像献花

群众前往袁老家乡祭奠

伫立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袁隆平雕像

扫码看详情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张万军 丁鹏 余渊 见习记者 胡迪凯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张万军 丁鹏 余渊 见习记者 胡迪凯

“田野小河边,红莓花儿开,有一位少年真让我心爱……”昨日上午9时许,湖南长沙唐人万寿园,袁隆平的夫人邓则携家人,在袁老墓前再次唱起他生前最爱的《红莓花儿开》等歌曲。

在袁老的家乡江西德安,众多市民也自发上街,为袁老献花祭奠。

家属捐献袁老遗物

5月20日,在湖南农业大学校园,由袁隆平院士亲笔题词的修业讲堂入口两侧,摆放着金色的稻穗。湖南农业大学在此举办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纪念会,袁隆平的家人、同事、学生和好友等出席。

“走在田埂上,它同我一般高。我拉着我最亲爱的朋友,坐在稻穗下乘凉。”纪念会开始前,场内播放着袁隆平作词的《我有一个梦》。

随后,袁隆平院士夫人邓则与湖南农业大学校长邹学校共同为“隆平楼”揭幕。

袁隆平院士次子袁定江,向湖南农业大学“袁隆平纪念馆”捐赠了袁老遗物。其中包括袁隆平2016年获得首届“吕志和奖”时所穿的唐装,还有袁老使用了60多年的英文字典,以及见证了杂交水稻屡创高产纪录的计算器等。

“父亲有两个未竟的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两个梦想都有人在接力完成。”袁定江说。

袁隆平传记作者谢长江,也出席了纪念会,他将自己珍藏数十年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传》孤本,以及袁隆平修改定稿的作者手稿等捐献给湖南农业大学。“我与袁老师相识相知68年,他既是我的良师,也是我的益友。”谢长江说。

市民自发送花祭奠

一年前,袁老是在歌声中离开的。当时,在袁老弥留之际,家人在床边唱起他最爱的《红莓花儿开》等歌曲。

昨日上午9时许,袁隆平院士夫人邓则、长子袁定安、次子袁定江携家人,前往湖南长沙唐人万寿园祭奠。在袁老墓前,一家人又一次唱起他生前最爱的《红莓花儿开》《一条大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歌曲。

上午10时许,在10余公里外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极目新闻记者看到,工作人员顶着艳阳,在试验田里劳作。试验田对面伫立着袁隆平院士的雕像,不少市民带着鲜花前来祭奠。

几名住在附近社区的小朋友,将手绘的画作以及稻穗放在袁隆平院士雕像前,敬礼悼念。

11岁的向梓语小朋友告诉记者,5月22日是袁隆平爷爷逝世一周年的日子,她以“禾下乘凉”为主题画了一幅画。“我会牢牢记住袁爷爷的话,要做一粒好种子,好好学习,奋发努力。”向梓语认真地说。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10余名学生,也赶来祭奠袁隆平院士。大三学生宁卓峰说:“袁爷爷说,一粒种子能改变世界,我们希望传承袁老的精神,奋发进取。”

家乡村民以他为傲

袁老的家乡江西省德安县,也组织了一系列悼念活动。

位于德安县河东乡后田袁家山村的袁家山科普教育基地,古色古香,青山环绕,绿水相依。基地周围,一块块水田已经翻整完毕,即将栽上超级稻秧苗。不时有车辆驶进村里,参观者络绎不绝。

昨日上午,中建二局西南公司某项目部团支书李果和10余名同事,专门从彭泽县驱车2个小时,来到袁家山科普教育基地,悼念袁隆平院士。他们向袁老的雕像献花,观看袁老的生平事迹,听讲解员讲述袁老的非凡贡献……

李果告诉记者,袁老让国人不用再为温饱担心,更重要的是,他为了梦想坚持不懈、扎根大地奋斗不止的精神,值得年轻一代学习和传承。

来自浙江台州的林女士介绍,她到江西出差,正值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所以她和几位朋友特地赶来科普基地悼念袁老。“袁老对国家做出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他值得所有人缅怀和纪念。”林女士说。

来自共青城市的李先生,是一家科技公司员工。他表示:“我对袁老的事迹仰慕已久,所以在他逝世一周年的时候专门来缅怀袁老。”

袁家山村村民袁隆炳今年71岁,种水稻是他的主要收入来源。他介绍,袁隆平研发出杂交水稻之前,村里的水稻一亩只有三四百斤产量,村民的温饱都难以解决。自从近30年前他们开始种植杂交水稻以来,水稻亩产量不断提高,现在每亩稻田的产量已经达到1800斤,村民的温饱早就不再是问题了。

几年前,袁隆平回过一次乡。在此之前,袁隆炳从未见过袁隆平,但知道杂交水稻是他研究开发的,村民们都以他为傲。“这些年,村里建起了科普教育基地,修好了进村的道路,环境也变得干净了,我们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袁隆炳说。

支持家乡建设发展

袁家山科普教育基地的开发者袁定贵,是袁隆平的侄子,也是村里和袁隆平来往最多的人。昨日上午,袁定贵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和袁隆平的交集。

袁定贵回忆,2004年9月,袁隆平院士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他参与了接待工作。2005年、2006年,他又多次陪长辈到湖南看望袁老。在和袁老的多次交流中,袁老表达了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为此,他萌生了重建袁老祖居的想法。袁老十分支持,亲自绘制了记忆中祖居的模样。经过几年的筹划和建设,袁老祖居于2013年重建落成,后来成为袁家山科普教育基地。

“袁老不仅提供了图样,还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为基地建设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袁定贵表示。基地建好后,他又在基地周围建设了高产杂交水稻推广示范基地。为了支持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袁老先后于2015年、2016年、2018年三次回到家乡,为科普基地揭牌、捐资设立奖学金、为水稻基地揭牌等。

袁定贵表示,科普基地开放以来,已经接待了数十万游客,仅去年一年就接待了约15万人次。

“叔叔多次教育我,就留在家乡,把家乡建设好。我一直遵从他的建议,留在家乡发展农业。”袁定贵表示。他从袁老的身上感受到,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财富的多寡,而在于是否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创造价值。

袁老还十分关心家乡的杂交水稻推广示范基地的情况,他经常给袁定贵打电话,询问基地的种子、技术、肥料等情况,并多次安排技术人员到基地指导生产。2019年,袁定贵的农业公司遇到经营困难,袁老拿出自己的个人财产,帮他渡过了难关。

在袁定贵眼中,袁老是一位爱护后辈、爱开玩笑、讲话幽默、做事认真的人。他清楚地记得,有几次他就科普基地和杂交水稻基地的事情给袁老写报告,袁老每次都拿着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仔细阅读。“作为后辈,我希望把袁老的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影响更多的人,这是对他最好的纪念。”袁定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