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腓尼基字母,神秘的石棺与诅咒,战火中屹立不倒的大殿,混凝土中保存多年的珍贵文物......建成于1937年的贝鲁特国家博物馆记录着这片土地数千年的变迁,更见证近一个世纪以来黎巴嫩经历的风雨。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带您走进这座命途多舛的建筑,领略地中海灿烂古文明的魅力。
镇馆之宝——比布鲁斯国王阿希拉姆的石棺
走进贝鲁特国家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量风格各异、来自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美大理石石棺和石雕,石棺上的浮雕生动记录着三千到四千年前古人们的生活场景,而被它们环绕着的,就是由四头狮子雕像共同抬起的比布鲁斯国王阿希拉姆的著名石棺。
这具石棺被视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而其最独特之处就在于石棺上的一排铭文。这段文字的含义直到21世纪初才被考古学家完整解读,讲述国王的儿子在为他制作石棺时所发出的诅咒,“如果有其他国王、统治者或军队统帅要与比布鲁斯作对,当他打开石棺时,他的王权将被剥夺、王国将被推翻,和平与安宁将远离比布鲁斯,而他也将失去祭祀奠酒的资格”。这排铭文正是用世界上最古老的字母——腓尼基字母写成的。
腓尼基字母共二十二个,只有辅音,没有元音,自右向左书写。这套简洁的字母沿着腓尼基人的航线分别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特别是文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腓尼基字母在向东传播的过程中发展出阿拉美亚字母系统,逐渐形成阿拉伯字母和印度字母,向西传播过程中则发展为古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其后拉丁字母又衍生出欧美各国使用的不同拼音文字。正因如此,腓尼基字母被公认为现今所有拼音书写系统的共同始祖。
比布鲁斯国王的石棺仅仅是贝鲁特国家博物馆馆藏的诸多瑰宝之一。经过八十多年的搜集和整理,加上不少收藏家的捐献,这座占地不到6000平方米的博物馆目前共藏有10万件文物,其中展出的文物约1300件,贯穿史前时期、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希腊时期、罗马时期、拜占庭时期和马穆鲁克时期。在展示殡葬习俗与文化的地下室中,安放着31具公元前四世纪的白色大理石石棺,石棺上雕刻着每位逝者生前的容貌。他们中有的五官立体饱满,有的面部轮廓较为柔和,显示出腓尼基时期开放的多民族人口结构。
在博物馆的二层,还陈列着一排排腓尼基人小雕像。这些雕像由青铜、银或铜合金制成,戴着类似埃及白王冠的锥形帽子,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作为腓尼基人的代表性形象,它们如今已经成为贝鲁特国家博物馆的“代言人”,以它们为原型创作的动画形象更化身博物馆宣传片的主角,而与之相关的各类文创产品也广受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欢迎。
硝烟与战火中的文物——混凝土中封存的十五年
除了历史带来的沧桑感,博物馆的很多文物上还能看到人为破坏的痕迹,这是黎巴嫩内战留下的印记。1975年,黎巴嫩内战爆发后,博物馆前的大马士革路成为交战最为激烈的烽火线,馆舍也惨遭持续炮击和轰炸,甚至一度成为战斗人员的营房。
在战火与硝烟中,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只能与时间赛跑,利用短暂的休战期对文物采取一切可能的保护措施。小型文物被从展柜中转移到地下储藏室内,之后地下室又被整个围封。最终,展厅地面上的马赛克被浇筑上混凝土得以封存,而部分雕像和石棺由于体积过大只能用沙袋加以保护。在战争最为激烈的1982年,不少大型文物也被包裹在木头和混凝土中封存。尽管直接与混凝土接触会让文物受到不可逆的伤害,但在战争的极端情况下,这也是工作人员为了守护珍宝采取的无奈之举。
时隔十五年后,当战争终于结束时,贝鲁特国家博物馆已被严重损毁。馆内地面被雨水淹没,外墙上尽是弹坑和枪眼,内墙也被涂满涂鸦,藏品更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小型文物因长期存放在积水潮湿的地下室而被风化,当初被匆匆存放在应急箱中的大型石器底部因无法通风也被盐分腐蚀,地图、照片、珍贵文件和45个装有其他文物的箱子在大火中被付之一炬。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封存在混凝土中的珍贵文物被相对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经过整体修缮,博物馆的一层和二层于1999年重新开放,地下室也在2016年向公众敞开大门,我们才得以再次看到这些古老的字母和神秘的石棺。腓尼基人留下的珍贵文物和丰富文化遗产穿过战争的夹缝最终重见天日,向来到这里的所有人诉说着自己的故事,也展示着多元文明的魅力与和平的珍贵。
监制丨穆莉
制片人丨李超
记者丨次晓宁 王静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