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丨颜值呆萌、工艺精湛 被这些“宝贝”圈粉了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05-18 13:58

今天(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

不少“网红”文物再次引起大家的关注

亚丑钺、青铜神兽、青铜雁鱼灯......

这些文物因何“圈粉”无数?

它们身上又有哪些独特亮点加持?

接下来,小编为你一一盘点!

造型奇特,这些文物凭借呆萌外表出圈

1

文物版机器狗,就是这么萌

△三星堆3号坑出土的青铜神兽

这件铜神兽在三星堆遗址祭祀区三号坑坑底出土。铜神兽长28.5厘米、高26.4厘米、宽23厘米。

整件器物呈昂首挺胸、四肢蹲伏于地的走兽形象,后肢缺失,双耳、尾部等处残损。神兽头顶有一角,“臣”字眼,扁长圆形阔口,短颈,躯干修长,挺胸,塌腰,四肢外张,蹄足,尾部上翘后弯,体表有云雷纹条带装饰,整体形态健壮有力。

看到神兽的网友纷纷感叹,又是一件“穿越”文物,像极了机器狗。

2

“千里眼、顺风耳”,这件面具神秘值拉满

△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

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极度夸张,作神秘微笑状。超现实的造型使得这尊造像显得威凌八方,给人以强烈威慑感。奇特的外表也让这件青铜纵目面具有了“千里眼、顺风耳”之誉。

有专家认为这件面具既非单纯的“人面像”,也不是纯粹的“兽面具”,而是一种人神同形、人神合一的意象造型。

3

文物也有“三胞胎”

△三星堆青铜扭头跪坐人像

2021年,三星堆4号坑发现3件扭头跪坐人像,被考古人员称为“三胞胎”,保存状况较好、形态逼真、细节丰富,是三星堆已发现并可确认的有文身青铜人物形象。

人像呈跪坐姿态,身体略向左前方倾斜,头微颔并扭向身体右侧,头发残断,双手呈“对掌”状平举于身体左前方,两膝贴地,双脚前脚掌着地,后脚掌抬起。所穿衣物以浮雕形式展现,共有三件,上着外套,下着短裙,短裙上露出另一件服饰的下摆,腰间系带,结袢于腰前。展现出三星堆青铜铸造艺术的高超水平。

4

“亚丑”钺不丑

△“亚丑”钺

这件外表呆萌,酷似大笑表情的文物是“亚丑”钺,1965年出土于山东青州苏埠屯,现藏山东博物馆。

“亚丑”钺通长32.5厘米,刃宽34.5厘米,长方形,方内,双穿,两肩有棱,弧形刃,器身作透雕人面纹,极富威严。钺正反两面铭“亚丑”二字,故得此名。这里“丑”字可不是个形容词,郭沫若在1930年指出,商代青铜器铭文中的图形文字,是古代国族的名号。

工艺精湛,这些文物巧思满分

1

陶三足炊器,古蜀人也吃火锅?

△陶三足炊器

陶三足炊器为商代的陶器,现收藏于三星堆博物馆。

该炊具造型独特,下部是三条胖胖的腿,上部的盘面大圈套小圈,看着很像我们现代人吃的火锅,专家推测,这是三星堆人烹煮食物的器具,上面的盘面分内外两圈,外层可以盛水或者是置物,足下可以生火,从而把上部所盛的食物加热。

2

东汉也有游标卡尺 古人这样测量器物

△铜卡尺

铜卡尺,1992年邗江甘泉镇姚湾村汉墓出土。该卡尺由主尺(固定尺)、副尺(活动尺)和导销三部分组成。卡尺长13.3厘米,固定尺卡爪长5.2厘米,厚0.5厘米。固定尺上端鱼形柄,饰鳞状纹,长13厘米,外表酷似现在的游标卡尺。

使用时,通过活动尺的左右移动,可测量器物的直径、深度以及长、宽、厚,较直尺方便和精确,其固定尺和活动尺上的计量刻度,因锈蚀难以辨识。此卡尺出土于东汉墓中,极为罕见。

3

世界上最早的冰箱长啥样?

△战国铜冰鉴

战国铜冰鉴,战国时期青铜酒器,1978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1号墓出土,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冰箱”,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件青铜冰鉴是由一个方鉴和一件方尊缶组成的青铜套器,与之配套的还有一把长柄青铜勺。从造型上看,该青铜冰鉴体态厚重,结构精巧。这种器物是古人用来冰酒的,尊缶内装酒,鉴、缶壁之间的空间放置冰块,在春夏之季就可以喝到冰爽的酒。

4

智慧满满!能调节亮度的“环保灯”

△海昏侯墓青铜雁鱼灯

青铜雁鱼灯出土于海昏侯墓,整体呈鸿雁回首衔鱼伫立状,由雁首颈、雁体、灯盘、灯罩套合而成,一侧还附有灯柄,轻轻转动就可以控制灯盘,以达到调节灯光亮度的效果。而且这盏灯不只可调节明暗这么简单,据专家介绍,它还是一个环保灯。

鱼和大雁的身体都是空心的,点燃后产生的油烟会被灯罩挡住,不能乱飞,大雁的“脖子”把烟吸到“肚子”里,再在“肚子”里放上水倒流、下沉,烟就会被消化,其中的有害成分不会挥发。

这些文物有的外表独特

是文物界里的“颜值扛把子”

有的制造技术精湛

千百年之后的今天仍令我们叹为观止

相信随着更多宝藏“盲盒”的发掘

会有更多惊喜等待着我们!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文雅

主编丨梁震

编辑丨翟子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