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风起陇西》受关注,以现代谍报眼光看“三国”|读+

大武汉客户端 2022-05-17 08:23

电视剧《风起陇西》剧照。

电视剧《风起陇西》收官时,豆瓣评分从开分时的7.7分涨至7.9分,有不少观众感叹:“它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口碑回报。”一个知名微信账号称:“对《风起陇西》的批评,让我感到反智”。但是另一个知名微信账号则称:“《风起陇西》扑街,怪陈坤还是马伯庸?”指其收视率太低,“砸穿了央视8套的收视底盘”。

关于《风起陇西》,记者是“原著党”;而从原著文本可以引申出的话题,比起单纯谈论电视剧有意思得多。

阅读文本:马伯庸向约翰·勒卡雷致敬

《风起陇西》是马伯庸很早、很优秀的一部作品。他把现代谍报机构空降到三国时代,让他们穿上汉服,放下手枪电脑拿起刀剑毛笔,口里还时不时念叨几句“为了兴复汉室”,但是那群人的工作手法、思维方式都是现代的,他们对自己部门的吐槽、对同事的挖苦、对上司的嘲讽,都是20世纪的。至于各种对办公室政治、官僚误事的揶揄反讽,更是让熟悉现代间谍小说的读者会心一笑。

写得差的间谍小说基本上一样差,写得好的有四大名家、三种潮流。

一是弗雷德里克·福赛思和肯·福莱特。前者代表作有《豺狼的末日》,后者有《针眼》。特点是真实细致,细节考究,故事讲得好,而且讲得真,读来丝丝入扣、引人入胜。

二是约翰·勒卡雷。代表作有《寒风孤谍》《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他在间谍小说领域创造了“斯迈利”这个人物,就相当于柯南·道尔在侦探小说领域创造了福尔摩斯。他讲故事的本领也漂亮,妙在故事背后,总有一群孤独、失意、落寞的人;这些人有“手艺”、有忠心,但是“出没风波里”,最理解他们的,常常是“对面的同行”。

三是格雷厄姆·格林。这是一位“三心二意”的间谍小说作家,谍战世界只是他写作版图的一部分,其代表作有《人性的因素》《沉静的美国人》等等。他笔下的故事和人物都很精彩,但都服务于对价值和理念的追问与反思。

马伯庸的《风起陇西》写到了几乎所有谍战样式——渗透、暗杀、窃密、策反、密写、破译、交换、叛逃、甄别、假情报,其成功之处在于,没有什么斧凿痕迹,故事自然贴切,线索也清晰,就是追查魏国间谍“烛龙”。当最后真相揭开,读者会感同身受主角的幻灭:那么多耕耘、付出和牺牲,不过是计中计、局中局、梦中梦,大家都是棋子,都在丞相掌控之中,一切都是他的安排,这种安排的目的,可以说是“兴复汉室”,也可以说是“排除异己”。

马伯庸致敬了约翰·勒卡雷,《风起陇西》致敬了《寒风孤谍》。2017年上海书展期间,记者采访过马伯庸,他说,有了《风起陇西》,一段时间内他不会再写间谍小说了,除非他想到新的点子。他也说,“斯迈利”对他影响颇大,他曾经尝试在别的小说里写一个“斯迈利”这样的人物。

历史真实:诸葛亮绝非“三国谍战”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