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星
汉口有条解放大道,得名于武汉解放的1949年5月,是武汉解放的纪念。这条大道曾经是一条碎石路,名叫“中正路”,因为武汉解放才改了名。在我的印象中,这条如今车水马龙、市声鼎沸的主干道,是随着1956年中苏友好宫(后改名武汉展览馆)、青少年宫和1959年武汉商场建成以后才渐渐热闹起来。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每年一次的国庆节大游行和晚上在中山公园举办的游园晚会。那时,我和弟弟会在头一天去到省邮局宿舍的表姐家,期待着第二天早上去邮局大楼顶楼的天台,看盛大的游行——各种彩车,各个方队整整齐齐、热热闹闹地接受群众的围观。那时的检阅台就在中山公园的正门。到了晚上,中山公园人山人海,各个文艺团体搭台演出,游园的喜庆氛围至今记忆犹新。上中学,是在万松园路上的外语学校。学校的后门与中山公园的一个侧门相通,我们常常在早上进到公园里,跑步锻炼,呼吸公园里草木、池水的清新气息。那是一段难忘的生活。那时上中学,每学期都得去工厂、农村参加锻炼。我们都兴致勃勃去挤3路电车,到解放大道上的江岸车辆厂参加“学工”劳动,与那里的工人师傅一起,开着电瓶车拉货,也看着师傅们互相开着无伤大雅的玩笑,觉得其乐无穷。尤其记得工厂的大馒头好吃,非常筋道,咬一口,唇齿留香。
当然,还有解放公园。那里曾经是英、法、俄、德、日、比六国洋商跑马场,俗称西商跑马场,解放后改建成解放公园,也是于1956年开放,与中山公园、青少年宫遥相呼应。现在,那里还是艺苑所在地,集中了武汉歌舞剧院、武汉楚剧院、武汉艺术创作研究中心等一批艺术团体,是武汉的又一个文化聚落。我有时会去那里参加一些文艺研讨会,在那些暗红色的老房子里,感受时间一分一秒流逝的节律,心中泛起阵阵涟漪。
就这样,解放大道串联起了我一部分的生命记忆。而解放大道在1950年代的崛起也正好与武汉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同步。武汉长江大桥不是也建成于1957年么?曾经辉煌过的武钢、武重那样的大型企业不是也都建成于1958年么?那的确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啊!
说到武汉解放这一历史事件,根据有关历史记载,武汉解放没有经历气壮山河的战斗。国民党军大势已去,仓皇撤离。1949年5月15日(武汉解放的前一天),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张轸率部25000余人在江夏金口起义,配合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军因此兵不血刃进入武汉,宣告了武汉的新生。关于这段历史,曾有贺国仁的纪实文学《解放武汉》和纪录片《解放武汉——张轸起义》披露其中的惊心动魄。此外,还有汉剧《黎明》重现了地下党为实现武汉和平解放作出的艰苦斗争。尽管如此,武汉解放的往事还是少为人知,更需要深入地发掘。
关于武汉的文艺记忆,记得有金山导演的电影《风暴》、张黎导演的电影《辛亥革命》以及一批小说留下的可贵记忆,然而,关于武汉解放,应该还有经典力作展开波澜壮阔的描绘。记得1975年曾经上演过一部电影《难忘的战斗》,是根据孙景瑞的长篇小说《粮食采购队》改编的。小说关于解放军下乡征粮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的故事,正是与武汉解放的背景紧密相关的。
73年过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咏史抒怀,希望我们的文艺家、有心人去发掘更多关于武汉解放的历史故事,写出武汉历史的沧桑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