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廖昌永说“古筝更符合李白的气质”?听完王铮亮曹媛源这首“琴筝和鸣”,你就懂了。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人们常言“太白十诗九言月”
在李白诸多诗作中
写月甚多
他曾这样描摹过峨眉山的月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这轮诗中月
更是李白心中的故土之月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时
峨眉山月勾起了他
有关思乡的柔情与愁思
在《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上
传唱人王铮亮与曹媛源
通过古筝、钢琴对话的协奏曲形式
以一曲《峨眉山月歌》
带领人们走进李白心中
永远珍视如初的峨眉
“古筝更符合李白的气质”
歌里的琴筝和鸣
让廖昌永不禁感慨:
“照理说,文人的标配应该是古琴
但我却觉得
古筝更符合李白的气质。”
而在钢琴弹奏的设计上
王铮亮也花了一点小心思
——他运用了“刮奏”的手法
“我们把基调定在了五声调式上
钢琴上有五个黑键
通过移调升调
刚好符合中国传统五声调式
‘宫商角徵羽’
和古筝的五个音是一式的。”
撒贝宁亲身体验后连连感叹:
“出来的声音
给人感觉真的就是古筝曲。”
李白心中对峨眉的牵挂
就这样在琴声与筝声中
被展现出来
无论身处何处
李白始终心系峨眉
李白这首《峨眉山月歌》
历来被叹为
“灵机逸韵”“熔化入神”
可谓是誉满千秋
其中最为特别的
是这首诗无论在时间
还是空间跨度上
都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
全诗仅二十八个字
就出现了五处地名——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将一幅大气壮阔的千里蜀江行旅图
展现在眼前
李白的出生地在何处
历来有所争议
但可以确定的是
自童年起
他便在蜀地生活
对四川,尤其是峨眉感情深厚
二十余岁时,李白离蜀
随后几年
无论身处何地
他始终心系峨眉
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
他写道:“近者逸人李白,自峨眉而来”
并非自蜀地或天府而来
可见其对峨眉真挚的热爱
他曾在告别官场好友、前往他乡时
提笔写下“却恋峨眉去,弄景偶骑羊”
也曾在人生低谷之时
生发出“峨眉山下列仙庭”的感慨
晚年的李白还写过一首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最后,他还劝这位同乡——
“归时还弄峨眉月”
峨眉是李白寄托理想的精神家园
亦是他思念故乡的具体意象
无论得意失意
他从未断过对峨眉的想念
峨眉之于李白
是不管走遍多少名山大川
仍然永远珍视如初的故土
无论为多少壮阔风景留下过笔墨
他依旧对“峨眉山月”有着深刻怀想
年年岁岁受故乡山水滋养的人们
又怎会忘记
那一轮冠以故土之名的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