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玉米增产10%的关键基因,湖北洪山实验室产出一批科研成果

大武汉客户端 2022-05-13 10:41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12日讯(记者汪峥 通讯员胡玥) 近日,长江日报记者从洪山区相关部门获悉,自2021年洪山实验室成立以来,该实验室已推动一系列科研项目立项,部分项目在科研攻关取得突破进展。此外,洪山实验室一期工程已启动建设,预计年内可完成主体结构封顶。

前沿领域取得科研突破 育成多个动植物新品种

3月,《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中国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团队联合科研成果。该成果也是洪山实验室成立以来,刊发在《科学》上的第二项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对关键基因KRN2的编辑改良,有望将玉米和水稻的产量分别提高10%和8%左右。

湖北洪山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首席科学家严建兵带领的华中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参与了该项目研究。他介绍,该研究历经18年探索,最终确定该基因编辑可调控玉米穗行数,从而将玉米产量提高10%,水稻中,因具有同源基因,产量亦可实现增加8%。他认为,该项研究成果的确立,使得我国对该基因编辑具有完全知识产权,有可能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做出贡献。

据悉,自去年成立以来,洪山实验室在作物高光效、作物驯化机理解析等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累计在各大学术刊物刊发署名文章200余篇。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还育成有E两优156、旱优79、华油杂651、中油811等多个水稻、油菜新品种水稻新品种、油菜新品种,以及1个生猪新品种。

其中,由洪山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培育的“硒都黑猪”生猪,于2021年通过国家畜禽新品种审定。该生猪品种也是近三十年来,湖北省唯一通过国家审定的生猪新品种。据介绍,该品种生猪具有肉美味香、耐粗好养,绿色原生态特点。肉品关键指标肌内脂肪含量达到3.42%,高于普通商品猪1个百分点以上;经产母猪产仔数每窝12.67头,高于省内地方猪种1.5头以上,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目前,该品种已在恩施、神农架、襄阳等市州示范推广,形成约10万头产能。

实体化建设启动 年内完成一期主体结构封顶

湖北洪山实验室一期效果图。

上月,作为全市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的洪山区代表项目,洪山实验室一期工程正式动工。洪山区科学技术与经济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洪山区将持续助力洪山实验室实体化运作,预计年内可完成一期工程主体结构封顶。

据悉,为推动洪山实验室对标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洪山区政府强化专班服务和跟踪对接,举全区之力推动土地供应、项目策划、平台搭建、营商环境、用工服务等各类要素保障。

李俊徳博士作为该区驻洪山实验室挂点干部,几乎参与了洪山实验室所有的项目推进工作。洪山实验室研究大楼一期工程位于华中农业大学校内,但诸多工程项目审批,仍需洪山区相关部门进行。

为了尽快推动项目建设,李俊徳每周都往返华农校园与洪山区政府和相关部门间,搭起校地密切合作的桥梁,推动了实验室一期工程施工许可等一系列手续的高效推进。

此外,在推动洪山实验室实体化运作和人才招引留用中,洪山区也拿出真金白银提供支持。2021年,洪山区投入4000万元现金,用于实验室建设运营等工作。目前,湖北洪山实验室已全职引进20名海内外优秀人才,固定研究人员达218名,覆盖农作物、园艺作物、油料作物,畜禽和水产等核心物种领域。同时,洪山实验室目前已经汇聚杰出青年、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25名,占据全国生物种业领域高端人才八分之一。

洪山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洪山区将继续携手华中农业大学,加快推进湖北洪山实验室建设,将其打造成为湖北实验室的典范,全力争创国家实验室,为湖北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和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