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张聪
收官三日后,《风起陇西》的豆瓣评分从开分时的7.7涨至了7.9,这种完结后“不降反升”的口碑态势,说实话在国产剧里是不多见的。
节奏超快、反转特多、支线人物“盒饭”领得干脆、角色与角色之间的情感张力十足以及演技的全员在线,让这出题材少见的“古装谍战”实现了口碑的逆转——是的,你没看错,即便现在它已位列2022年国产剧豆瓣口碑前三,但在4月底开播时,《风起陇西》是被全网唱衰的。
一
开播时曾“全网唱衰”
陌生感和线索纷杂的确存在
4月27日,《风起陇西》在央视八套黄金档、爱奇艺开播,当晚,该剧在网络平台一口气推出6集,给足了观众观看与讨论的空间,不过,由于该剧开篇在央视八套的酷云实时收视数据表现不佳,加上剧情设定让部分年轻观众感觉“艰涩”,4月28日开始,围绕剧情、演员、原作者甚至是演员前作的讨论大量登上热搜。
据极目新闻记者统计,4月28日深夜,围绕《风起陇西》产生的微博热搜关键词有“央八”“酷云”“风起陇西”等,而“凰权”“天盛长歌”等词条看似与该剧没有联系,实则也是讨论的主要内容,不少网友甚至还制造出“扑坤”一词,将《风起陇西》的收视不佳与陈坤前作《天盛长歌》联系在一起,质疑主演。
前期的恶评来势汹汹,这评论背后是包含粉圈色彩的争端更多,还是《风起陇西》真的在质量上有硬伤?在追看剧集和采访多位观众后极目新闻记者认为,对于习惯了“快节奏”和“简易阅读”的观众群体来说,观看这部剧的前四集,是真的会挺累的。
其实,《风起陇西》的故事设定并不高深,它就是一个被放在了三国时期的谍战故事:陈坤饰演的“陈恭”是蜀汉打入曹魏内部的间谍“白帝”,但因为曹魏同样在蜀汉间谍系统内布局了代号“烛龙”的内线,“白帝”的命运岌岌可危……
故事是国产剧观众熟悉的模式,但因为历史背景的原因,《风起陇西》的观剧初体验变得不是那么通俗易懂。
观众周先生提到,这部剧的历史背景看似是三国,实则发生在三国鼎立后诸葛亮北伐的时间点里,“里面的人物不是大众熟悉的刘关张,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名将也不在其中,观众带着三国的固定视角进入剧情,难免会体验到陌生感和割裂感。”
鳞次栉比的“新名词”也增加了这种陌生感。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观众肖女士坦言,她很喜欢这部剧,但在前四集观剧时,光是为了分清司闻曹和间军司,以及连带搞清楚司闻曹内部“靖安司”“军谋司”和“司闻司”各自职能与首脑,她都“费了老大劲”,“说实话我是做了笔记的,因为加上各色人等次第穿插出场,故事发生地又反复在成都、南郑、天水等地切换,不写小纸条真的可能看不懂。”
此外,为了配合谍战剧的紧张感和三国时的历史氛围,《风起陇西》在调色和后期的处理上略显压抑,也劝退了不少更喜欢轻松剧集的人。
二
播完时实现口碑逆转
历史剧出圈难不容忽视
平心而论,《风起陇西》是一部难得的好剧,在迈过前期几集的陌生感之后,爽利的观剧感受和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让许多人欲罢不能——除却豆瓣给出的高分评价,就极目新闻记者观剧体验和多位采访者发言看来,这部剧有其剧情、制作、演技上的大批亮点。
观众杨先生提到,故事从第6集糜冲被射杀、陈恭顶替其身份潜入五仙道开始越来越精彩,“越往后越好,反转反转再反转的感觉包括很多设置都让人出其不意。”
肖女士认为这部剧像是三国版的“狼人杀”,“与以往任何一部三国题材相比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味道。谍中谍的设定很带感,后面追起来完全没有难度。”
她也重点提到演员的群戏,“我不知道说‘扑坤’的人到底有没有看过这部剧,反正在我这儿,陈坤的演技真的是很不错的。而且全剧出色的配角太多了,比如早早领盒饭的王骁,孙怡出演的翟悦,聂远出演的冯膺和尹铸胜的李严,我真的太喜欢李严和冯膺的对手戏了!”
在网上,剧集的“另类用心”还引发过一片唏嘘——显然是预料到前期剧情中的地名、机构、职位等会给观众带来“阅读障碍”,《风起陇西》在前几集重要人物、地点出场时跟多年前的《三国演义》一样,用大字号带上了“详解”,甚至“贴心”到连诸葛亮斩马谡之后上书刘禅的表文都进行了白话“翻译”,更在片尾开辟了专门的说书专栏进行每集故事回顾……
这也不禁让人思索:曾经以历史题材见长的国剧,当下为了不得不贴近观众、不给大家设观剧门槛,需要做到“汉译汉”的地步吗?
而在速食文化、短视频轻阅读习惯席卷大众的当下,一部需要“沉下去”认真看的剧集想要出圈会遇到多少障碍?尤其是当它遭遇评论环境更为复杂的网络生态时,被更多人看到也是需要攻克的难题。“反正我自己的体感是,一开始社交媒体的评论的确对很多人进入这部剧形成了干扰项。”采访中周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