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大漠,奉献敦煌!她用一生守护着千年文化瑰宝……

CCTV-1《故事里的中国》 2022-05-12 08:33

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一生择一事,一事守一生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与黄沙相伴近60年

她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为敦煌莫高窟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

作出重大贡献

总台综合频道《故事里的中国》

为您讲述樊锦诗的故事

致敬敦煌守护者

再苦再累也无妨

樊锦诗用一生守护敦煌

1962年,国家要进行

莫高窟南区的危崖加固工程

当时的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常书鸿

希望北大能提供援助

也就是在这一年

樊锦诗跟随她的业师宿白先生

第一次来到敦煌莫高窟

实习期间,樊锦诗

严重水土不服,全身浮肿

到了第二年正式分配的时候

樊锦诗在名单中

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这一次,她一待就是近60年

她说,“我是真的爱上了莫高窟,

我觉得我离不开莫高窟了”

风沙漫天,住土屋、睡土炕

……

大漠条件很苦,但她却扎根于此

以敦煌莫高窟为家

保护、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

从早上7点工作到晚上12点

心系敦煌的樊锦诗

就连春节都在“看洞子”

她说:“一看洞窟,什么烦心事都没有了”

在敦煌研究院

有一座名为《青春》的雕像

是以年轻时的樊锦诗为原型创作的

看上去行旅匆匆,朝气蓬勃

2015年,77岁的樊锦诗

与25岁时的自己合影

她说:“让我来摸一摸我的青春吧

从青丝到白发

樊锦诗把一生奉献给了敦煌

如今,已经80多岁的樊锦诗

仍带领着一群年轻人

潜心于敦煌石窟的考古研究事业

分居19年后

樊锦诗与丈夫相守莫高窟

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

相守莫高窟

在樊锦诗的人生中

她与丈夫彭金章的爱情

令不少人为之动容

樊锦诗和彭金章是北大同学

毕业后分别被分配到了

敦煌莫高窟和武汉大学

1967年,两人在武汉珞珈山结婚

却不得不分居19年

1986年,彭金章放弃武汉大学的工作

奔赴敦煌,一家人终于团聚

来到敦煌后

彭金章在樊锦诗的建议下

进入石窟寺考古

他把莫高窟北区200多个

从来没有进行过发掘的洞窟

整个发掘了一遍

完成了厚厚的三卷本

《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考古报告

得到了考古界一致认可

彭金章在这里

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

兑现了与妻子相守莫高窟的诺言

2017年,彭金章被查出胰腺癌晚期

樊锦诗每天陪护在病床前

总觉得自己为丈夫做的太少

我越陪他就越觉得没有陪够他

彭金章便宽慰她说

“你是个好妻子好妈妈”

并用尽全力起身亲吻了妻子

丈夫离世后

樊锦诗独自回到莫高窟

“一切都是老样子,

只是我的老彭不在了。”

三代人传承守护使命

数字技术让莫高窟“容颜永驻”

被誉为“敦煌守护神”的常书鸿

一生致力于敦煌壁画的临摹、

研究和弘扬的段文杰

为敦煌投入一生心血的樊锦诗

一代代敦煌守护者

前赴后继,勇担重任

他们用生命守护着千年文化瑰宝

戳视频,了解敦煌守护者的故事

20世纪80年代末

樊锦诗提出敦煌数字化保护

2014年,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

开始运行

如今,258个洞窟的数字化工作已经完成

敦煌莫高窟朝着“永久保存”的目标

更近了一步

在《故事里的中国》节目中

撒贝宁连线樊锦诗

展示了千年莫高窟在新时代的故事

↓↓↓

坚守大漠,甘于奉献

勇于担当,开拓进取

致敬敦煌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