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时与母亲火车站失散 被人送到长沙一家福利院 六旬太婆思亲恩 犹记家乡竹筒饭

楚天都市报 2022-05-10 07:42

范贵香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肖名远

“火车站里人可多可多,一下火车,我们就被挤分开了。我再去找,怎么也找不到妈妈了。”68岁的范贵香依然记得那天和母亲失散的情景。

1962年的一天,8岁的她随母亲和妹妹到武汉看望父亲,没想到在火车站她走丢了。这一别,就是60年。

如今,范贵香已有了儿孙,在山西和老伴安享晚年。寻找故乡和亲人,成为她余生最大的心愿。

8岁时在火车站走失

在范贵香印象中,自己1954年出生,当时名叫刘贵香。她甚至还记得家人的名字:父亲叫刘启元,姐姐叫刘沉香,妹妹叫刘银香,母亲姓胡。

她记得,父亲有兄弟四个,二叔和三叔当时都已工作,四叔还在读书。父亲在武汉工作,平时不在家。

1962年的一天,母亲带着她和妹妹坐火车到武汉看望父亲。范贵香说,她已记不清老家在哪,只记得火车开了大约9个小时,下午5时左右到了一个站。“当时下火车时,母亲背着妹妹,手拉着我。一下车,我们就被挤分开了。我再去找,怎么也找不到妈妈了。”范贵香回忆,“当时火车站的工作人员把我带到了值班室,我却想自己找妈妈,就趁他们不注意跑了出来。”

后来,她沿着铁路一直走,不知道走了多久,最后被人发现送到了长沙福利院。

在福利院生活了十多天后,有人将她领走,带到了山西长治,被一户人家收养。

再不找就怕见不到爸妈了

范贵香记得,到山西时,各家都在收胡萝卜,应该是秋天。8岁的她清楚地记得自己的名字叫刘贵香,到养家后,她依然使用原来的名字,只是随养父改姓范。

范贵香说,养家只有奶奶和养父两人,都对她很好,还培养她读书。只是村里人都知道她是收养的,总有人指指点点。

成年后,奶奶和养父先后去世,她寻找亲生父母的念头越来越强烈,“就怕再不找,爸妈就不在了。”范贵香说,她尝试给武汉的一些单位写挂号信寻亲,但无结果。

“可能是以前觉得我们小,不想让我们知道,直到哥哥和我都结婚了才告诉我们。”范贵香的小儿子张辉(化名)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母亲当时说着说着就哭了。

张辉和哥哥通过各种办法帮助母亲寻亲,也是为自己寻根。他说,已带母亲去警方采了血,并在寻亲网站上留了相关资料:B型血,单眼皮,发旋为一个,左臀部有烫伤的印迹。

小时候经常吃竹筒饭

范贵香只记得是在某个火车站走失的,大约坐了9小时的火车。有网友分析,那个年代火车速度较慢,大多为时速四十公里左右,所以她家应该在距火车站约三百多公里的某个地方。但她又不确定是不是在武汉的火车站下的车。

她告诉记者,对老家还有点印象:家乡名叫“大郎溪”(音),家是在山里,屋后有竹林。家附近有一个水库,也有一个大湖,湖边上有个村子的地名带“湾”字。她的家离铁路不远,当年上火车的那个车站是靠着大山。有热心网友看到消息后推测,范贵香的家可能不在湖北,因为湖北其他地方到武汉都无需9个小时。

范贵香怀疑当时是在长沙火车站走失的,因为她记得走失后,曾上了一个小岛,在小岛上呆了七八天,后来被好心人用船送至长沙福利院。

张辉说,他特地去长沙的福利院找过,当年母亲的资料已经没有了,但母亲确认,就是在这家福利院待过。

范贵香还记得,自己当年的家庭条件应该不太差。小时候,家里的主食是米饭,还经常吃竹筒饭,菜有鱼和小虾。家里的床是木架雕花床,父亲镶有金牙。范贵香还记得当地一句方言“毛狗”,但不记得是什么意思了。

“我的亲生父母不知道还在不在,如今只希望能找到姐姐、妹妹和其他家人。”范贵香说,“到晚上一个人时,我就会想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