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活乡村 ——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非遗传承活动纪实

2022-05-08 17:25

.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通讯员 何建军、徐元桥

三店古名“龙丘”,位于武汉市新洲区北部、举水河东岸,106国道和柳明公路交汇境内。自西汉设江夏郡及西陵县治所,至今2000多年历史,“河东狮吼”的典故便出自于此。

版图面积118.8平方公里,总人口8.4万,辖69个村(社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丰厚富饶的自然资源,养育了勤劳淳朴的三店人民,孕育出灿烂辉煌的民间文化,2018年、2021年,三店街连续两次获评“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丰富的非遗资源在传承中“活”起来

据介绍,三店街非遗资源富集,拥有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12项,其中省级2项、市级4项、区级6项;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8人,其中省级3人、市级5人、区级10人。

其中牌子锣鼓,是当地最具特色、最具群众性、普遍性的民间艺术,被誉为“乡村民间交响乐”。上至耄耋老人,下到懵懂孩童,村村都有牌子锣鼓队,居民参与率达到80%以上。三店牌子锣鼓艺术团,先后应邀赴北京、上海、广东、香港等地交流比赛,荣获多项大奖。

源于清朝,医传五代的余家“老鼠疮”治疗术,运用祖传秘方、临床心法,施以手法确诊、针灸拔罐、内服秘方药丸、外敷秘制药膏等绝招,为千万“老鼠疮”患者带来福音,药物纳入“湖北中医药保护名录”。

民间传统手工三店街猫头鞋,制作技艺独特,一针一线全手工缝制,猫头形象,色配和谐,2015年荣获“武汉礼品”称号。

俗称“说善书”,为劝善之书的善书。以小鼓、云板、本地方言演唱,三店街善书艺人用善书故事劝解教化、扬善息恶,用说唱方式传递“善文化”。

IMG_4102.JPG

三店街采莲船表演(通讯员供图)

颇具水乡风味的蚌壳精表演,是从渔民打渔的生活场景逐渐演变而成的一种民间舞蹈,常伴随采莲船表演,丰富乡村群众文化活动。

民间流传的一种蔑扎纸糊的传统民俗物品“纸马”。三店街纸马坊规模较大,民间艺人能扎八仙、龙灯、狮子等,供节日文娱使用。“三分画、七分裱”,三店街古旧字画揭裱技艺精妙,能妙手复完璧,仁心现神韵。

IMG_4105.JPG.JPG

徐海清竹雕(来源文旅新洲公众号)

另外,一刀一刻一根竹,惟妙惟肖惟匠心的新洲竹雕。三店街竹雕大师徐海清继承祖传,延续明清雕刻风格,其线刻、冲刀、切刀等,诸法皆精,作品曾选送上海世博会参展,在“荆楚文化走澳洲”活动中走出国门,屡获大奖。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的龙丘皮影。始于汉朝,盛于宋朝,至今2000多年历史。三店街村民组成蔡家班皮影戏班,在方寸舞台坚守四十余载,并走进景区、走进校园,传承皮影艺术。

特色节会打造还要让非遗“闹”起来

在做好非遗传承过程中,三店街编辑、出版《新洲民间文化丛书》、《龙丘文化丛书》等系列非遗书籍,免费向学校、社会赠阅。近年着力打造了一系列具有三店地域特色传统文化品牌活动,如牌子锣鼓节、诗李桃花生态文化旅游节、瓜蒌生态文化节、发驾节等。

IMG_4103.JPG.JPG

三店街第九届牌子锣鼓艺术节活动现场(通讯员供图)

龙丘庙会,俗称“发驾节”,源于明朝景泰元年,为纪念为民除害的神仙,在每年农历5月13日举办,如今已成为一项大型乡土庙会。

松柏庙会,又名长生节,始于明万历九年,每年农历8月11日举行。源于鄂东的一种说唱与戏曲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因在表演中行业众多,故名八十八行。纺线、弹棉花、舂米,这些生活中的场景经过艺术升华,重新演绎于民间舞台,勾起乡间村民们的集体回忆。

文旅融合非遗在乡村振兴中“亮”起来

近年来,三点店街挖掘文旅资源,在保护传承文旅资源同时,积极探索发挥文旅资源新时代价值,让非遗文化资源在旅游事业、乡村振兴发挥作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旅融合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据介绍,三店街建有非遗活动场所320处,其中,牌子锣鼓馆、龙丘民俗馆、龙丘皮影馆、龙丘农耕馆、竹雕馆等非遗展馆5个,传承基地23个,室内展演厅31处,室外展示场所73处,非遗传习点188个。

同时拥有非遗店铺122家,非遗产业链就业2571人,“非遗”活动精准扶贫251户,非遗展馆、景区接待参观30多万人次,相关产业销售额达2.95亿元。打造“生态种植园——文化名村(遗址)——非遗项目展演——特色农产品展销”为一体的三店精品旅游线路。传承活动走进中央电视台、“学习强国”平台。

走进三店,是非遗文化的天下;走出三店,是天下的非遗文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三店街道正以国家及省级非遗项目为中心,以湖北省文化名村、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为依托,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步伐,谱写非遗全域传承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