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是世界上最为炎热的国家之一。在中国驻苏丹大使馆中,青年馆员超过半数,更有不少是“90后”甚至“95后”。他们克服艰苦的自然条件,顶着疫情蔓延的压力,经受着政治和安全局势动荡的考验,怀揣人民,践行“外交为民”宗旨,努力打造“民心工程”,逐梦海外,为人民逆行。中东总站2022年劳动节特别策划——《闪亮的日子》第六集,让我们通过“95后”馆员杜泽东走进驻苏丹使馆青年外交官们的故事。
中国驻苏丹使馆办公室随员 杜泽东:我叫杜泽东,是驻苏丹使馆一名“95后”青年外交官。主要负责领事和公共外交工作。
一年前得知将被派往苏丹常驻时,亲戚朋友们都替他捏了把汗,非洲条件艰苦,他是家里的独生子,很担心他是否能够扛得住。
中国驻苏丹使馆办公室随员 杜泽东:来之前就听说喀土穆是著名的“世界火炉”,常年气温在40度以上。刚到苏丹那天,刚走下飞机,迎面而来的就是滚滚热浪。从机场到使馆的路上,沿途随处可见,都是盖了一半的烂尾楼,没有玻璃的汽车,道路两旁堆满了垃圾、石块,风一吹,纸片、塑料袋夹杂着黄沙满天飞。在苏丹工作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我才慢慢意识到:受美国30年制裁影响,苏丹的经济民生每况愈下,老百姓饥一顿饱一顿,苦不堪言。 我们青年馆员在工作中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帮助苏丹朋友,为当地带来一些改变。
馆员们注意到,苏丹虽然经济相对落后,但是重视教育。基础教育普及率高,高等教育持续为地区国家输送着大量专业人才,广受好评。通过努力,驻苏使馆已成功共建三所友谊学校,帮助它们旧貌换新颜。
中国驻苏丹使馆政治处主任 杨宜明:给他们上下楼梯装了扶手,能够保证他们上下楼的安全。一两年前是一块沙土地,然后一碰上苏丹的雨季,这边就变成了泥地。我们使馆就帮他们修建了这样一个运动场。苏丹这里缺电,为了不让中苏友谊多媒体教室里的这些电脑成为摆设,专门从学校外面拉了两条专线。
2021年10月25日,苏丹政局巨变,军方与游行示威人员发生剧烈冲突。
中国驻苏丹使馆办公室随员 杜泽东:记得当时直升机在头顶上盘旋,使馆附近的街上不时传来阵阵枪声,在那时我的任务就是确保在苏1400多名中国公民安全。当时喀土穆全城的通信网络信号都被切断,我们同事就驱车冒着枪声前往中资商协会的驻地,通过他们尽可能多地将安全提醒传达给在苏的中国企业。之后网络条件稍有恢复,我用了5个多小时的时间,同100多家在苏中资机构电话联系,直到深夜,我们确认在苏1400多名中国公民都平安无虞,才稍稍松了口气。
苏丹矿业协会会长 孙军波:苏丹的政局发生重大动荡,在此情况下,使馆多次以不同的形式提醒在苏的中国公民和中资机构,要密切关注游行的动态。我们协会一共22家企业,300多人。没有人因为苏丹政局的动荡以及疫情出现重大事故。
杜泽东刚到使馆时,正值苏丹疫情上升期,做好外防输入和健康码审发也是一项重要任务,半年时间他审核了740个健康码,同一半在苏中国公民有过不同形式的接触。
中国驻苏丹使馆办公室随员 杜泽东:有家中老人患癌病重急需回国探望的,有凌晨三四点钟打进电话紧急求助的,还有只身一人在外压力大,就想找个人聊聊天诉诉苦的,电话一打就是一个小时。那一刻我很高兴地意识到,自己从一个需要被别人照顾的人成长为了一个可以去照顾去保护别人的人。
杜泽东说,每每看到受帮助的人发来感谢信,都觉得一切努力是值得的,即便写感谢信的人不知道他的姓名职务,只是记得领事协助的电话,便称他为“尾号78”的外交官。
监制丨穆莉
制片人丨李超
记者丨张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