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年间的网红爆款 从酒器文物遥想古人小酌

楚天都市报 2022-05-06 07:36

明 蓝釉描金鸡心执壶 粉彩鸡缸杯 宋 湖泗窑瓜棱执壶

文/龚永平

“以水为形,不耀不鸣,暗藏其影,宠辱不惊;以火为性,飘香赦灵,暗下己令,控人之情。”酒作为一种饮品,和酒器不可分割,两者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千年沉淀的精华,更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组成元素。我们都知道,大饮伤身,小酌怡情。今天我们就从武汉博物馆馆藏精品中,来聊一聊古人小酌,所用的酒器。

瓜棱执壶 绵绵瓜瓞寓意子孙昌盛

第一个亮相的是湖泗窑青釉瓜棱执壶,武汉湖泗窑出土,撇口,长颈,瓜棱椭圆腹,圈足。颈腹一侧附有长扁形带状执手,腹部另一侧附有微曲直流,通体施青釉。细看腹部,上面隐约有凹凸不平的点点杂质,可能有人认为这是残次品,然否。古代烧制瓷器的窑分为官窑和民窑,顾名思义,官窑烧制的器物是给官家用的,必然器型美观性大于实用性,烧制流程相对复杂,难度大;民窑就不同,实用性大于美观性,烧制流程相对简单,难度小。这款就是宋代老百姓家里用的酒器。

这件文物,你看起来以为是“青铜”,其实它是民窑中的“王者”。以实用和烧制流程简单为前提的民窑,为什么要将一把常用的执壶设计成瓜棱模样呢,这不是增加了烧制难度么?目前国内主流的说法是瓜棱寓意吉祥,这里就要引出《诗经》里的一个成语:绵绵瓜瓞。瓞就是小瓜,意为连绵不断的藤上结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瓜。引用为祝颂子孙昌盛,绵延不绝。考虑到古人对传宗接代近乎狂热的执念,寓意吉祥的瓜棱执壶,在大宋年间,可算得上是网红爆款了。

鸡心壶与鸡缸杯 动物造型充满生活意趣

高温蓝釉出现于元代,至明宣德时期,达到一个高峰,被推为上品。武汉博物馆还有一件蓝釉描金鸡心执壶,这件蓝釉描金鸡心执壶是明代瓷器中的精品。外壁施以纯色的蓝釉,散发着蓝宝石般的光泽;内壁和底部白釉略为发青,壶身多处描金,用金色的花卉进行装饰,可惜金彩均已脱落,只是在光线映照下隐约可见残留的暗纹。如今,我们只能从这些隐约可见的光华中,遥想当日的金碧辉煌。壶腹表面呈鸡心形凸起,巧妙糅合了动物造型。既有实用性,又增加了美感和意趣。既然是小酌,那必然离不开酒壶和酒杯,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说完了酒壶,那就不得不说一下酒杯了。

武汉博物馆馆藏的粉彩鸡缸杯,是清乾隆时期的精品,鸡缸杯清代各朝都有仿制,它们仿明成化年间的造型和纹饰,造型小巧玲珑,可见官家们对它的喜爱之情。杯的一面描绘一只雄鸡昂首长鸣,旁边有一孩童在嬉戏,周围以牡丹山石环绕,好不惬意,俨然一幅古人对幸福美好生活向往的场景。杯的另一边下方描绘了一只母鸡带领两只小鸡外出觅食,母鸡还不忘回头看小鸡的温馨画面,展示出母爱的伟大。上方则绘有乾隆赞美鸡缸杯的楷书御题诗。

粉彩鸡缸杯与明成化年间的鸡缸杯相比,口径相同,高度和容量均增加了一倍,图案多了人物和题记,施彩也由清代的粉彩替代了明代的斗彩。杯底则用青花篆书刻有“大清乾隆仿古”六字,颇有君子做事坦荡荡的傲气,既表达了对前朝艺术的崇拜,也表明了自己的审美观点,用现在的说法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创新,但不用交专利授权费。

古人酒具 体现人与自然关系

大家发现没有,这三件宝贝或是外形抑或是图案,都有动物、人物或植物的影子,但无论是浪漫的花鸟虫鱼,还是质朴的福寿文字,无一不体现着“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人与自然生生相息,如缠枝般紧紧缠绕的思想。同时,器物形状和图案也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福寿连绵、阖家富贵的追求。

每逢佳节,亲朋好友相聚,在饭桌上自然少不了小酌几杯,但小酌怡情,大酌伤身。古人有云:“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酒饮微醺正好,花开半时偏妍。”中国是酒文化的故乡,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魅力,不仅在于酒本身,还在于酒文化的丰富内涵。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各式各样酒具的承载,它凝结着智慧的结晶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有了酒具,才有了“茂林修竹”和“曲水流觞”的兰亭雅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