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某防空旅“兵专家工作室” 在实战氛围中锻造防空利剑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05-05 11:25

未来战场,联合防空反导作战对抗激烈、分秒必争,只有瞄准强敌对手,加速推进武器装备革新和战术战法创新,才能不断提升应急应战水平。陆军某防空旅充分发挥官兵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通过成立导弹、电抗等专业“兵专家工作室”,先后探索创新并推广应用40多项研究成果,在实战氛围中锻造防空利剑。

东南沿海,一场陆空联合防空演练激战正酣。担负应急应战任务的陆军某防空旅导弹营第一时间奔赴战位,根据陆空信息,操作手古智强迅速完成目标校对。指挥员对敌情进行判别,指挥各火力单元对空中来袭目标展开模拟打击。

第71集团军某防空旅雷达技师 古智强这套空情系统是我们营“兵专家工作室”自主研发的,可以自动融合多种不同来源的空情信息,这样不仅大大压缩了空情校对时间,更让陆空双方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空情入网的一小步,背后却是古智强等一批“兵专家”们的辛勤付出。为了克服空情组网这个难题,古智强带领“兵专家工作室”从装备入网、统一标准再到理念融合,进行了许多探索与尝试。为了解决入网后的卡顿问题,古智强带领团队成员不断借助一体化平台与空军部队进行磨合检验,最终获得了一点发现全网皆知的信息优势。

第71集团军某防空旅雷达技师 古智强当时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说实话心里还是没有底的。好在旅里为我们“兵专家”的创新营造了宽松的环境,对创新的失败或失误等情况给予了包容和理解,让我们丢掉“怕出错、不敢做”的思想包袱,使我们团队的创新潜能得到了全面释放。

在古智强的带领下,官兵们在某跨区演练中,创下全军同类型装备实弹射击搜捕用时最短和距离最远两项纪录,最大挖掘了武器装备潜能。

第71集团军某防空旅导弹营营长 高凯防空兵的战场分秒必争,对抗也十分激烈,因此我们只有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才能在未来战场上赢得主动。我们这些技术骨干主要来自基层一线,他们最了解哪些技术难题需要攻克,哪些武器装备急需革新,哪些战术战法运用需要创新。

为充分发挥官兵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从2020年开始,这个旅先后成立导弹、高炮、电子对抗等12个“兵专家工作室”,深入打通人才培养快车道,越来越多的“兵专家”由幕后走到台前,延伸到防空作战的各个作战要素中。

电子防空营技师张帅伟是一名来自电子对抗领域的兵专家。在一次与某陆航旅展开的背靠背对抗演练中,多架武装直升机采取超低空突防、多批次多方向进入的方式,对防空阵地进行侦察、突袭。面对来袭“敌机”,张帅伟沉着分析,快速反应,率先对“敌机”进行干扰压制,各火力单元成功对空中来袭目标展开模拟打击。

在激烈的干扰与反干扰、侦察与反侦察过程中,电磁战场的比拼成为胜负天平上的重要砝码。在某次电磁对抗演练中,张帅伟和他的团队遭遇了一场“滑铁卢”,“敌人”多次释放假信号,进行欺骗干扰,使得行动功亏一篑,这次的失利给他带来了许多思考。

第71集团军某防空旅雷达对抗技师 张帅伟这让我意识到平时的训练缺少实战的对抗和运用。对于一闪而过的敌情,我们要在对抗状态下完成目标判别,对抗状态下完成数据采集。

为摸清每次干扰训练的成绩底数,张帅伟牵头成立攻关小组,他边调试、边维修、边革新,最终研发调试出“雷达对抗装备一体化平台干扰测试仪”,提升训练质效的同时,也能精准量化对抗训练的干扰效能,用成绩的量化,带动训练的对抗,让实战氛围充斥训练的每个细节中。自成立“兵专家工作室”以来,这个旅打造由97名专业骨干构成的“兵专家”人才方阵,先后完成战场监控系统、某型导弹发射模拟训练器等40余项创新成果,多个制约部队战斗力提升的瓶颈得到破除,群众性岗位练兵热潮不断涌现。近三年来,兵专家群体中先后有4人荣立二等功,10余人荣立三等功。

第71集团军某防空旅旅长 黄海梁没有技术就没有防空兵,我们积极搭建创新平台,配套完善政策机制,鼓励官兵敢想敢做,把热情融入备战打仗上来,让创新型人才不断涌现,助力锻造一支敢打善战、擎天制空的防空劲旅。

(总台央视记者 仇凯 张旭 陈昶 周旋 温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