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国医大师、中医训诂一代宗师李今庸遗体告别仪式在武昌殡仪馆举行,各界人士一同送别医学泰斗。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发来唁电:李今庸的师德风范和学术成果将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纪念!
李今庸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内经学泰斗、国医大师、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湖北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即奠定中医学界巨擘地位,被誉为“经典王”“《内经》王”“活字典”。
李今庸曾自云:为人之寿考兮,掘中医之宝藏;扬中医之特色兮,为民族而争光!这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一代宗师
古籍训诂校勘传中医经典
“父亲是带着遗憾走的,他的训诂校勘研究成果还有很多没出版。”说起李今庸缠绵病榻时,他的女儿、传承人李琳无比感伤,“他这辈子都在为中医药事业奋斗,希望将中医药推向世界,将经典传承下去。”
1925年,李今庸出生于枣阳的一个医学世家。他幼承家学,早年随父行医。他于1947年开始行医,1954年到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湖北中医药大学前身)学习,后成为该校教师。
1961年,该校副校长蒋笠庵送给李今庸一本杂志,登载了关于古书校勘、训诂类的文章,点亮了李今庸治学之路。
流传千百年的中医古籍,传抄过程中难免存在错漏和难以理解的地方,校勘训诂便是对古籍进行考据,纠正错误和偏差,恢复原旨原意。
李今庸以毕生心力投身其中。
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李今庸发表了“析疑”“揭疑”“考释”“考义”类文章200多篇,学术专著数十部,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其学术代表作《古医书研究》堪称考义释疑精华。他的《读医心得》《读古医书随笔》等数十部学术专著,被奉为中医学术研究中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
医者之师
桃李满园扬中医精神
李今庸逝世后,海内外中医界无不扼腕痛惜,纷纷发来唁电。
“李老对中医经典的孜孜以求,成果丰硕,为中医理论的传承做出突出贡献。他对事业的热爱和无私奉献,不仅影响了我,也影响更多的中医学子。李老‘毕生践行的读经典、用经典、做临床’的中医教育思想,我们会一代代传承下去。”国家首批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岐黄学者”王平说。他师承李今庸的学生、全国名老中医邱幸凡。
62载执教生涯中,李今庸培育桃李满园,许多已成为今日中医药事业中流砥柱。
他独立或主持编著了多本高等中医学院教材,将《金匮》学科推向全国。独立编写教材、教学参考用书多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李今庸将毕生所学悉数传授。他注重传授真知和问答教学,要求重视经典著作教学和学生临床实践。他特别要求必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将不同时代形成的医学著作和理论体系置于特定历史时代背景中研究。
李今庸的治学精神,影响了一代代中医学生。
医者大爱
倾毕生心血促中医发展
李今庸临床80余年,通晓中医内、外、妇、儿及五官各科,擅治疑难疾病。他主张“方不在大,对证则效,药不在贵,中病即灵”,独创个人临床医疗经验病症证型治疗580余种,是当代经典经方运用大师。
李琳回忆说,父亲80岁以后,眼睛不行了,临床就少了,但还是经常有病人慕名找到他,他都会尽力帮助病人。一位四处求医的病人,在父亲开的几副药后病情好转,专程“要抱抱老人家”以表达感激之情。
为让中医帮助更多人,李今庸毕生为中医药事业振臂呼吁、鞠躬尽力。“父亲认为,自己治病只能帮助部分人,但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才能让更多人受益。虽然这会牵扯精力,但他仍坚持调研,写提案和建议,为此四处奔走。”李琳说。
李今庸作为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史上“十老上书”者之一,两次同全国十余名中医药专家联名上书国务院,建议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总局,受到中央领导重视和采纳。其后,他又积极支持组建中医药专业出版社。2003年,他向中央建议制定保护和发展中医药的法规,同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
在湖北,他先后担任省政协常委及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省科协常委、省中医药学会理事长等职务,推动成立湖北省中医药管理局、李时珍研究会等,推动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
“桑榆情暖,植杖耘耔,乐夫天命复奚疑!”李今庸用一生践行了他对中医的热爱与执着。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熹 通讯员 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