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领衔攻关的多项技术在全国铁路推广 钢轨上的绣花匠五一照旧忙忙忙

楚天都市报 2022-05-04 08:53

路文艺在工作现场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潘锡珩 通讯员 孟立 贺勇

五一前夕,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麻城工务段综合机修车间班长路文艺,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假期里,路班长没有回家,依然忙碌于京九线浠水、蕲春等站的钢轨打磨。

名叫“文艺”,其实是个五大三粗的汉子。但他心细如发,在万里铁道线上,守护着列车通行的安全与舒适。“焊接钢轨,补修道岔,我的工作需要绣花功夫,来不得半点马虎。”

将伤损率从10%降到1%以下

以前铁路钢轨都是有缝的,列车驶过不停地“咣当咣当”。2002年,麻城工务段管内的京九铁路开始铺设无缝线路。在更换钢轨等施工过程中,铝热焊接钢轨技术被大量采用。也正是这个时候,路文艺开始接触这项新工艺。

那时的铝热焊接技术没有太多经验可循,基本是摸着石头过河。只有高中文化的路文艺到处搜集书本资料。随着无缝线路铺设里程越来越长,被路文艺一本本啃透的专业书籍也越来越多,光心得体会他就写满了10多个厚厚的笔记本。

此前的钢轨现场焊接,受到现场作业条件和技术等影响,常出现气孔、疏松等安全隐患,钢轨焊接伤损率大约10%。路文艺说,出现这种情况,就得切断钢轨重新焊。浪费材料不说,施工期间线路上不能行车,相当于“封路”,对铁路运输秩序也有不小的影响。为此,路文艺和工友们对上十个施工环节逐一分析,查找原因,制定对策。经过反复试验总结,他们制定出“轨端除锈,加热轨端,立模封箱,检查确认”等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铝热焊技术的伤损率大幅低于厂家设计标准。“2021年,我们焊接的钢轨接头有1120个,最终检测为轻伤的焊头只有10个,伤损率不足1%。”路文艺说。

摸索出关键设备的焊补技术

铁路辙岔是控制列车从一个股道转入另一个股道的关键设备。随着科技进步和铁路装备的升级,前些年,麻城工务段将管内京九铁路线上的600多个高锰钢辙岔更换为合金钢辙岔。合金钢辙岔稳定性和耐磨性强,但也并非“十全十美”。路文艺告诉记者,由于材料特殊,如果出现裂纹、掉块、磨耗等问题,只有整组更换,而更换一组新辙岔要两三万元,改进维修保养方式迫在眉睫。

2012年春运过后,路文艺带领职工着手攻关。他们利用更换下来的废料反复练习,从100℃到400℃,路文艺不断摸索,找到了焊补辙岔的最佳加热温度。从三九天到三伏天再到三九天,历时近一年的摸索,路文艺和团队的合金钢辙岔焊补成功率明显提高,最终达到了预期目标。路文艺举例说,京九线西张店9号辙岔此前每年都要更换一次,维修成本居高不下,2015年夏天,路文艺和工友到现场焊修处理后,5年间再也没有更换过。

如今,经过全覆盖打磨,麻城工务段更换辙岔数量从此前的年均150组减少到80组,大幅节约了维修成本。

不断探索如何打磨更精准高效

钢轨上如果出现鱼鳞状细纹、光带不良、肥边等现象,就需要进行精心打磨,恢复钢轨廓形,改善轮轨关系,提升安全性和列车通过时的舒适度。但如何打磨钢轨既精准又高效,路文艺一直在探索。

2018年夏天,路文艺和工友们在练功场上的废料上反复练习打磨机的走行速度、倾斜角度,如同绣花一样,以单次打磨深度不超过0.1毫米、角度只能变换2度的精细度进行摸索,逐渐探索出一套“独门绝技”。

去年3月,路文艺又用上了最新的数控技术。“以前全凭人工经验,现在有了更精确科学的评判方式。”4年来,路文艺和工友们打磨道岔1300多组,大大减轻了线路维修工作量,减少道岔钢件更换频度,列车安全性舒适度都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呼和浩特集团有限公司、青藏集团有限公司等7个公司的200多名主管工程师、车间副主任、工班长等技术人员,先后到麻城工务段跟着路文艺学习,有的一住就是一个月,非把技术带回家不可。路文艺说:“面对兄弟单位,我自然是倾囊相授,看到自己的技术在全路推广,我也十分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