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襄水源生态公园。
小朋友在花草之间嬉戏。
水榭亭台、小桥曲径、绿树成荫、花草层叠……
从今天开始,你可以来此休闲娱乐,感受这里的花红柳绿、水晏河清;从今天开始,你可以来此探寻历史,楚文化、汉水文化、三国文化在这里交织碰撞;从今天开始,你可以来此感受变化,一条河从历史中奔腾而来,一座古城向着美丽款款而来。
这里,就是襄水源生态公园——
一座承载着襄阳2800余年历史记忆的美好去处,一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心灵圣地。
描绘水清岸绿景美的历史文化画卷
“水兴则城兴。”襄阳因襄水而兴。
《汉书·地理志》记载:“因位襄水之阳,故名。”先有襄水,后有襄阳。
作为汉江支流,襄水千年以来一直滋润着襄阳城,是襄阳的母亲河。明清以来,襄水逐渐干涸,防洪排水能力大不如前。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升级、居民集聚,襄水水量涸竭、河道变窄,逐渐沉寂了下来。
襄水起于宋包水库,止于襄水汉江入口,建设内容包括襄水全域15公里水生态修复、河道清淤、暗渠生态改造、房屋拆迁、景观提升等,涉及流域面积35.56平方公里,建设襄阳诗意栖居的风光带,串联起襄水源、鸭湖、檀溪、岘首山、凤林古渡五大节点,为襄阳市民打造一条开放的城市河滨休闲廊道。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这句诗写尽了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心中浓浓的乡愁。襄水沿线,历史文化丰富,摩崖石刻、马跃檀溪遗址、李曾伯纪功铭、观音阁等历史遗迹、人文景观汇聚于此。
在襄水源生态公园内有一处历史文化遗存——瓮子桥。该桥为明代中期所建,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桥体全部用石块建造,如今仍旧牢固。襄阳市旅游学会会长陈新剑介绍,此处附近还曾有一个厘金局,即清政府对此地来往货物设立的关卡,由此说明瓮子桥曾是一条繁华的交通要道,展现了当年的桥梁建造、交通贸易、商业往来等历史信息,成为襄水源生态公园具有标志意义的文化符号。
作为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项目的首个节点性工程,襄水源生态公园被赋予重要意义——襄水彰显着襄阳市的脉,承载着襄阳人民对“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的向往和期盼。
汉江国投承担着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项目的投资建设工作。“要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把共同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生态、更加美丽、更加宜居,描绘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自然生态襄水历史文化长卷。”参建子公司襄阳汉江生态经济带投资建设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浩表示。
回归山水田园的自然本色
“自然生态景观不是大拆大建、大兴土木,而是宜水兴水、宜林种林。”参建子公司汉江城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国宏介绍,建设伊始就制定了严格的施工计划表,在保证质量、安全施工的前提下,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走进襄水源生态公园——
结合襄水源头的特殊地位和场地特点,项目依山就势、依势而修,利用上游水位落差大的特点,构筑多阶梯陂塘,形成潺潺流水湿地风貌。利用水塘左岸缓坡地形,修整阳光大草坪,为游客提供更多活动空间。在保护现有樟子松树林基础上,形成曲径通幽的穿林小道,在山脚下修复3处堰坝,实现依山畔水、山水相融效果。
结合绿满襄阳再提升行动,以红果冬青、落羽杉、水杉等乔木各百株以上打底,香樟、国槐、榔榆等大型树种点缀其间,绛桃、花石榴、红叶李等果树为衬托,恢复襄水源山体植被,充分发挥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为构建生物栖息地,营造生物多样性,公园栽培引鸟植物,在水中投放鱼虾等,同时采用生态护坡和水生植物设置等手法,构建园内生物栖息地。园内清晨鸟鸣连连,入夜蛙声一片,生态环境非常优美。
参建子公司襄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善主说:“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更加注重保留山水、村落、田园、溪水的自然生长形态,保留山体的原始风貌,打造层次感丰富、兼顾野趣和美观的景象,形成‘脚下是草、远处是水、对面是山’的自然本色。”
据介绍,襄水源生态公园总面积20万平方米,其中保留现状林带4.1万平方米、水系4.4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1.5万平方米,草林水面积占比97%以上。建设过程中,项目保留利用了周边大片土丘密林,把原本生硬的堤岸进行拓宽、堆石,利用场地高落差的特点,形成陂塘湿地、林地生境等地貌,涵养水源、净化源头水质的同时,打造生态陂塘风貌,突出“古水道文化”特色。
同时,襄水源生态公园也把海绵城市理念运用其中,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渗、滞、蓄、净、用、排”功能,发挥沟渠、坑塘、湿地和河流等“海绵”作用,减轻襄水的防洪压力。
在此基础上,该项目还将运用“互联网+”“5G+AR/VR”等智能信息技术,建立智慧园林管理系统,为游客带来沉浸互动、便利舒适的体验。未来,襄水将与城市总体规划紧密衔接,统筹考虑地方生态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功能更新,形成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城因水而兴 水因城更秀
全长15公里的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项目,共将建设襄水源、鸭湖、檀溪、岘首山、凤林古渡等五大节点,将襄水历史文化资源与岘山、唐城、三线建设等生态文旅资源联结形成一体,以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体为目标,连通全城生态系统,营造多样化生态环境,建设“会呼吸”的河道。
以五大节点为例,襄水源主打生态陂塘风貌,以蓼汀桃岸为主题,打造生态陂塘、绿岛湿地;鸭湖主打湖泊湿地风貌,以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为特色,营造枫叶荻花、烟雨苍茫的湿地风光;檀溪主打水岸花甸风貌,以水生、沼生植物为主,营造古时襄水“三月绿草齐,花树绕大堤”的秀美景色;岘首山主打唐韵风雅风貌,打造岘首春日、花韵烟楼、芳草萋萋、雪半山寺等景点;凤林古渡主打江口湿地风貌区,襄水西侧补植季相变化明显的春秋两季植物,江边绿地保留大片密林,引入水系,形成湿地绿岛,打造江滩湿地风貌。
根据《襄阳市襄水全域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及重点研究片区概念性方案》,襄水还将衔接环岘山绿道、滨水绿地、滨河步道,将沿河慢行系统与城市绿道相结合,实现绿道全线贯通,形成有机整体,并引进亲水活动、儿童活动、文化艺术活动、健身活动、休闲观光活动等,成为集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展览、服务和休闲为一体的城市河滨生态走廊。
以规划为引领,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条件,以建设美好人居环境为目标,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推进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品质提升,建设更加绿色宜居的美丽城乡。
近年来,襄阳市委、市政府持续推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行动,采取退耕还林、退田还湿、取缔非法采砂、景观绿化等措施,形成以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樊西月亮湾湿地公园、长寿岛国家湿地公园等为主要节点,汉江重要支流为脉络的襄阳市“大汉江湿地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洲滩、湿地生态系统拦截净化、降解污染物的功能,打造滨水绿带,为城乡居民营造美丽宜居环境。2021年,襄阳市15个国考水质断面优良率达到100%,28个省考水质断面优良率达到92.9%。
依山而行,傍城而过,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襄水文化长卷已然打开。
教你玩转襄水源
一、泉石溪亭
水车随着流水缓缓的转动,发出潺潺的水声,与一旁的景亭和亲水平台浑然一体。伴随着散置于驳岸的景石和穿插其间的水生植物,无不体现出郊野的气息和美感,为游人提供了绝佳的亲水体验和农耕文明的联想。
二、白芦秋雁
此处陂塘将原有的河道进行生态化改造,以蜿蜒曲折的水道分流洪水,一方面可以调节水量、蓄滞雨洪;另一方面,湿地系统的建立可以对河道起到改善水质和自然栖息的作用。特别是在深秋时节,雪白的芦花充满“兼葭苍苍,白露为霜”之诗情;栖息的大雁,为此景增添动感意境。
三、紫藤漾春
在平缓的地形上以轻松的线型勾勒出如波纹一般自由的流线,围合形成一片片小小的绿地,如同一滴滴晶莹的露滴从细枝上滑过,三五一组自由散开。位于中心位置的是紫藤花廊,层层叠叠的紫藤花从廊架的缝隙中倾泻而下,随风飘舞。
四、古桥红梅
瓮子桥作为荆襄古道的历史古迹,对其进行保护性的修缮,本着对文化尊重的原则将瓮子桥的前世今生通过立碑的形式展现出来,并通过桥头一树红梅呈现“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诗境。在隆冬纷飞的白雪中,瓮子桥一定会更现古典意趣和美感。
五、松岭映霞
在园区西北隅的山岭上青松苍翠,姿态俊逸,是公园天然的风景资源。以极简主义的风格在山下路边点缀株株桃树、柿树和红枫。春天,桃花盛开,如朝晖氤氲;深秋,枫叶似火,如晚霞暄染。
六、曲径春樱
通向亲水平台的小径蜿蜒曲折,静谧清幽。道路两侧是枝繁叶茂的玉兰和樱花。初春时节,紫色的、白色的玉兰优雅地绽放;而粉红色樱花盛开得烂漫如云,微风拂过,落英缤纷,令人留连陶醉。
七、碧海飞花
在向阳处最宜观景的位置,设计了一片近万平方米的大草坪。坡面地形使整个草坪如波浪起伏的海洋,而坡顶上的一片丰花月季,姹紫嫣红,使草坪空间,更显美丽而开阔。在草坪的黄金分割区域,一棵高大的三角枫成为绿色草地上的视觉焦点;散置的景石增添了自然的郊野之趣。
八、鱼戏夏荷
连接两岸的廊桥是典型的传统古建风格,重檐画梁,精美典雅,桥下水面开阔,碧波荡漾。夏天莲叶田田,荷花盛开,红色、金色的鱼群悠游其间,充满盎然生机,平添几分夏日的清凉。
文/图:何丽 焦晓霜 杨思培 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