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光谷故事 做好“融合”文章 建设思政课一体化教育新格局

长江日报 2022-04-29 10:46

东湖高新区教育局副局长董超纲(左三)一行做客长江日报“思政教育局长谈”。

长江日报讯(记者杨枫 通讯员胡静 胡盼)“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重要场合,就思政课建设多次提出明确要求。

近年来,东湖高新区教育局以问题为导向,努力建设思政课一体化的教育生态系统。近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教育局副局长董超纲一行做客长江日报“思政教育局长谈”,共话思政教育的“光谷方案”。

■ 把思政课融进生活里

做到学生心坎上

绘英烈肖像,走进历史剧场,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重温峥嵘岁月;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用新闻小主播的形式引导学生们关心“天下事”,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全方位体验式的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农耕情怀……作为一所新建不到4年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华师一附中光谷汤逊湖学校以办学理念中的“源文化”为样态,以“源教育”为内核,构筑一体化育人模式,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发展。光谷汤逊湖学校校长汪新华认为,只有把思政工作做到学生心坎上,才能培育出与时俱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真”的和“新”的人。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善用大思政课”的指示要求,将创新实施思政课程作为培养“光之儿童”的重要抓手,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校长王萍提出了思政“融课堂”的校本课程观,并做出很多积极的尝试。

思政课堂“融时令”“融学科”“融活动”,让生活与课堂接轨,让学生与时代同频。时事课程中制作创意冰墩墩,让学生感受国宝的可爱敦实和鼓舞人心的奥运精神;春分时节孩子们玩竖蛋,中秋节孩子们和圆月创意合影,将思政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美术课引导学生用多元材料展现《千里江山图》的当代神韵,激发民族自豪感;一小创客教育实践行中,孩子们走进科大讯飞体验语音技术的神奇,在华星光电感受触摸软屏的魔力,在长飞见识世界最长光纤,在华为沉浸万物互联的智能生活……这些主题活动带给学生最鲜活、最难忘的科技教育、爱国教育和理想教育。

“思政的教学内容不是高高在上,而是真真实实就在身边,是生活化的思政。”光谷第二高级中学党总支书记陈学富介绍,学校在实践中总结了故事化、生活化、信息化、活动化“四化”的大思政课实践体系。老师带领学生深入社区委员会,了解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运行情况,去佛祖岭生鲜市场调查农副产品的价格,研究价格的涨落。在全国两会期间,学校邀请担任过北京昌平区人大代表的光谷二高党员教师戴新菊老师,讲述她的履职历程和攻读博士学位的经历,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理论落地。

■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打造“有温度的道法课堂”

以党建工作引领思政课教学,依托思政课教学提升党建水平。光谷第二高级中学积极探索并实施“党建引领·思政铸魂”双融合项目,出台《学校思政课建设实施意见》,积极探索“党建+思政+专业+实践+生涯规划”育人模式,思政课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今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基础教育精品课”名单,全市8节课例入选,其中光谷二高董云老师讲授的思政课《公正司法》榜上有名。

2021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徐风老师在武汉市中小学“同上一堂思政课,党史教育进课堂”推进会上执教展示,荣获湖北省好课堂道法学科一等奖。光谷实验中学戴雪纷老师以“一张红船票”配合场景通关游戏,打造“有温度的道法课堂”,入选教育部公示的200个典型课例。

武汉市光谷第十五小学校长李惠认为,一支有专业能力和凝聚力的思政教师队伍是基础与保障。以“伙伴”文化赋能思政教师发展,让教师的发展有了源动力。“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一股劲”的伙伴文化,让文化浸润在教师心中,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光谷十五小举办“伙伴讲坛”“小专题”培训等,让家国情怀深植于伙伴心田,让思政教师发展有了驱动力。

光谷十五小年轻教师代表叶威,去年参加“湖北好课堂”思政优质课评比获一等奖,课例在教育部民族地区教研工作会上展播。

■ 大中小学“三段贯通”

打造更多思政“金课”

董超纲介绍,光谷教育根植高新区快速发展的沃土,秉承高新区创新、思变的基因,持续聚焦光谷地域特色,不断厚植光谷“科学之城、追光之城、向往之城”建设的文化内涵。

东湖高新区教育局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拓宽思政课建设格局,努力提升思政课建设水平,着力打造思政课“五个一体化”的教育新格局。

一是党建领航,明确一体化的育人方向。建立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的工作机制,将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党建工作考核,探索党建与思政课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合力打造“思政+党建育人共同体”。

二是师德先行,建设一体化的育人队伍。全面实施“三名工程”“四航计划”,加大思政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形成思政学科优秀教师培育的层级团队,致力打造“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铸魂工程师”。

三是课程依托,挖掘一体化的育人元素。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学习教育、国家安全等进课堂,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符合“三全育人”要求的融合互动思政课程,构建起“必修+选修”“集中+自学、授课+讲座、线上+线下、理论+实践、学分+评价”等丰富多样的课程形式。

四是教学创新,增强一体化的育人效果。加强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打造一体化网络教研平台,建立跨学区、跨学校、跨学科的“思政教育共同体”。

五是系统支撑,完善一体化的合力机制。形成“抓学科、抓协同、抓队伍”的同向而行、同心向上的多维联动工作机制。

董超纲表示,今后将紧扣“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光谷故事”主题,善借“三城”发力教育大势,突出“大思政课”的核心地位,完善大中小学“三段贯通”一体化机制,打造更多思政“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