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做一件事——追记我国船舶结构力学学科奠基人、海军工程大学郭日修教授

湖北日报 2022-04-28 19:38

“郭日修教授26岁携笔从戎,为我国船舶结构力学理论的创建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他一生教书育人70载,培养了海军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和第一位博士研究生……”4月下旬,海军工程大学在主题教育中,组织青年教员代表参观学校老教授、著名船舶力学专家郭日修事迹展。

郭日修是我国船舶结构力学学科奠基人、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作为海军院校从创建到发展壮大的亲历者、见证者、实践者,他始终忠诚于党,对军队教育事业充满着无限热爱,把毕生心血和智慧奉献给了教书育人工作。

“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教书育人”

“回首往事,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教书育人。”2021年8月25日,郭日修教授因病去世,享年97岁。生前,他这样评价自己,低调而朴实。

1950年2月,正在清华大学工作的郭日修响应党的号召,怀着建设强大人民海军的满腔热情,和妻女离别京城,赴大连参与建设新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军队院校第一次从地方高校“聘请”教师来军校任教。

刚刚安顿下来,同年3月,郭日修就接手另一位教授讲了一半的“材料力学”课。他借鉴清华大学教授的教学方法,认真备课、授课。学期结束时,学员反映很好。

1951年初,郭日修承担起筹建造船工程系的重任。“舰船结构力学”是造船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当时中国高校造船工程系从来没有开过。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课程日益完善。近两年里,郭日修圆满完成船舶结构力学授课任务,对我国造船科学、造船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郭日修又用近两年时间完成了5本《船舶结构力学》教材的翻译出版。这是我国由俄文本翻译出版的第一部《船舶结构力学》教材,为当时我国高校造船工程系四年制本科广泛采用。“船舶结构力学”学科也由此引入中国。

他培养了海工大第一批硕士博士

无论是在大连,还是随院校搬迁来到武汉,郭日修长期从事船舶结构力学的教学、科研工作。改革开放后,他更是为海军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是名副其实的“大先生”。

1981年,郭日修等教员率先招收船舶结构力学、船舶原理(船舶流体力学)研究生,学员都是地方高校造船专业77级本科毕业生。第一届硕士毕业后,大部分留校任教,为学校培养人才作出了很大贡献。

1984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船舶结构力学专业”博士点寄来一本学位论文,请郭日修教授评议。这是我国第一个“船舶结构力学”博士点培养的第一个博士生的学位论文。

郭日修认真阅读论文,感到该学位论文课题的难度较大,博士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创造性成果。在评议过程中,郭日修深入了解了我国博士学位水平的要求。

“海军工程学院(海军工程大学前身)已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老专业,经过充分的学术准备,是可以培养博士生的。”1986年7月,海军工程学院(海军工程大学前身)船舶结构力学博士点和博士生导师郭日修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查批准,这是海军第一个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第一批博士点和博士生导师。

1987年夏,海军工程学院(海军工程大学前身)招收1名博士生,这是人民海军培养的第一名博士研究生。在郭日修的精心培养和指导下,这名博士的学位论文,经答辩委员会审阅,一致认为“论文的工作‘在国内是首创的’,达到了世界上该学科研究的前沿”。

课题牵引,开创教研结合新航道

“在科技创新提高海军装备技术水平的道路上,我们院校、工业部门的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的是一场‘接力赛’。”生前,郭日修十分重视基础理论上的突破。

在科技创新上,郭日修不仅躬身实践,他还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做到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双丰收。自1987年招收第一名博士生到2015年离休,郭日修教授近30年都在围绕部队急需破解的难题,指导博士生进行攻关。

一次,海军某型舰工程办公室聘请郭日修担任设计审查组技术顾问,郭日修指导博士生对艉轴架的受力进行计算分析,合理设计艉轴架截面的尺寸,并提出设计方案,最终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在青年教员董文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郭日修指导他选择“滑行艇及平板气层减阻的研究”作为学位论文的课题,这是船舶力学研究领域前沿的、开拓性的研究课题。

在他的精心指导下,董文才的论文《滑行艇及平板气层减阻的研究》被评为“全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这是全军第一次评选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15年6月5日,海军批准郭日修教授离休。2015年7月15日,海军工程大学举行郭日修教授从教70年纪念暨光荣离休宣布命令大会。

会上,校领导向郭日修教授赠送“功耀海疆 桃李芬芳”光荣匾。

这8个字,正是郭日修毕生成就的写照。(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江卉 通讯员 熊峰 赵小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