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列阵 协同发力·产业篇】绿色引领,合力抢占新经济赛道

湖北日报 2022-04-28 07:57

中国石化机械四机公司(荆州)员工在装配出口俄罗斯的9000米自动化石油钻机,“湖北造”石油钻采装备已出口48个国家。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鸿 通讯员 付喜艳 王先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丙全

作为“一主两翼”的“南部之翼”,“宜荆荆恩”的合作过去一年日益密切:宜昌、荆州、荆门共同申报“国家级磷化工产业集群”,宜都、松滋协同发展先行区首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当枝松宜”打造全国百强县域集聚区,宜昌与恩施共建鄂西南武陵山茶产业集群,并入选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协同。立足资源优势,一个以绿色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经济带,正在南翼崛起。

数读

南部列阵对接融入全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

宜昌

培育壮大6个千亿级产业(化工、食品饮料、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旅游、现代物流),4个500亿级产业,4个千亿级园区,15家百亿级企业

荆州

培育壮大4个千亿级产业(装备制造、医药化工、轻工建材、农产品加工),6个过500亿产业,11条优势产业链

荆门

培育壮大4个千亿级产业(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石化、农产品加工),2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5家销售收入过百亿工业企业和300家隐形冠军或小巨人企业

恩施

培育壮大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生态文化旅游业、生态富硒农业、绿色工业),12个百亿级产业

11家企业跻身中国石化500强

绿色化工产业是“宜荆荆恩”城市群的支柱产业,区域内现有专业化工园区15个,规模以上化工企业237家,11家跻身中国石化企业500强。

依托成熟的化工产业基础,四地竞相切换新能源新材料赛道,合力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沿江岸线化工清零后,宜昌化工产业浴火重生。邦普、山东海科、广州天赐等新能源材料项目落户,形成涵盖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的链条闭环。兴发集团创造历史最好成绩,宜化、人福、安琪、东阳光、奥美等一批化工企业成长为全球、全国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

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的荆州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将建设成为全国煤炭清洁高效加工、煤电清洁高效利用示范区。华鲁恒升、三峡集团40亿立方米煤制气等10余个重大项目落户投产,金山化工、盛虹煤化工等项目正在加速推进,协议总投资1000多亿元。去年,宜昌主动压减宜化集团尿素产能60万吨,支持华鲁恒升荆州煤化工产业建设。

荆门加快推动石化产业、磷化工产业转型升级,2021年压减过磷酸钙产能140万吨,完成“关改搬转”化工企业61家,淘汰各类磷化产能104.3万吨。与此同时,其锂电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总投资463亿元的荆门动力储能电池产业园开工,亿纬动力、格林美、恩捷、新宙邦、科达利等行业龙头企业扎堆入驻,“十四五”末年产值有望突破千亿元。

一批清洁能源项目也在城市群加速推进。恩施全域纳入鄂西页岩气勘探开发综合示范区,中石化与恩施州政府组建湖北页岩气投资有限公司,利川区块二叠系地层进入产能建设阶段。恩施大龙潭、巴东桃李溪、建始石家湾抽水蓄能电站进入国家规划,清洁能源装机规模突破470万千瓦。

汽车产业链互嵌

2月10日10时,随着一辆崭新“影豹”汽车下线,广汽传祺宜昌工厂累计产量突破10万辆。同一天,长城汽车荆门分公司首批下线的148辆长城“金刚炮”,陆续发往全国各地。

根据规划,2025年湖北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整车产业产值将达到1500亿元、汽车零部件和后市场产业产值要达到800亿元。在全省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带上,荆门亿纬动力圆柱电池、荆州车用动力电池、石首新能源电动与机动车等多个南翼项目入选。

“宜荆荆恩”城市群汽车产业已有基础,其中宜昌、荆门都已引进整车项目。2021年,广汽传祺宜昌工厂生产汽车超5.93万辆,同比增长115%;工业总产值约53.68亿元,同比增长124%。去年7月,长城汽车荆门整车生产基地投产,首期年产能10万辆,全面达产可实现年产能15万辆。

宜昌与传祺握手后,吸引25个汽车零部件项目落户。玲珑轮胎、湖北航特等80多家配套企业落户荆门高新区,福耀玻璃荆门生产基地年产量达到600万套,2021年销售收入超过13亿元。荆州市将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重点支柱产业,共聚集生产及配套企业200余家,总产值达180亿元,力争2025年打造产值600亿元产业集群。

宜昌猇亭区和枝江片区已规划新能源汽车项目,并配套锂电池建设项目。荆州以新能源汽车和专用车为突破口,积极构建荆州开发区、石首市、公安县、洪湖市“四轮驱动”产业发展格局。荆门重金在新能源电池产业布局,形成“电池材料生产—电池电芯制造—废旧电池回收梯级利用”的全生命周期产业链。

5A级景区占全省半壁江山

夜晚的女儿城和三峡人家演绎土家风情,明显陵和荆州古城闪烁历史风韵。

“宜荆荆恩”城市群山水相连,文旅资源得天独厚。全省13个5A级景区、165个4A级景区,“宜荆荆恩”分别占了7个、47个。

去年,“宜荆荆恩”城市群召开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工作会议,成立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联盟。宜昌成功举办2021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昭君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荆州方特、松滋洈水旅游区等景区用云直播向网友推介特色美景、美食;荆门漳河风景名胜区、爱飞客航空小镇向旅客发放优惠券;恩施州举行专场推介,《连厢情》等极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吸引人们驻足……

四地还联合推出“宜荆荆恩”避暑线路,策划柑橘采摘、运动休闲精品线路,谋划横跨四地的“巴楚故国文化游”房车露营自驾线路等产品,并联合发行“宜荆荆恩”城市群文旅惠民卡,实现区域内文化旅游资源共享,促进文旅消费提质升级。

为唱好“大合唱”,四地将共同立足三峡楚韵、灵动荆州、养生荆门、天赐恩施等既有公共旅游品牌,围绕长江、清江、武陵山区和名人文化、三国故事系列,包装推出一批观光、度假、康养、休闲等生态旅游线路和徒步、漂流等旅游产品,推动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邹薇:

在协同发展中实现差异化布局

“宜荆荆恩”城市群2021年整体GDP突破1万亿大关,在体量上有了一定竞争力,抱团发展正当其时。4个市州产业比较多元,在精细磷化工、装备制造、文旅等方面资源丰富、基础成熟,互补互促、抱团发展潜力巨大。

一是要坚持绿色引领,加快产业转型。区域内磷化工、石化产业近几年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方面已有很好基础,应该进一步向绿色、高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力。

二是坚持差异化布局,避免贴身紧逼。四地产业各有特点、各具优势,一定要强化全局意识,从整体上谋划产业布局。当务之急是把城市群主要产业链梳理清楚,确定龙头、链主,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各地实际,找准各地定位,进行差异化布局,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同质竞争,甚至互挖墙脚。

三是突出特色优势,共同做大做强。“宜荆荆恩”城市群文旅资源丰富,每个城市都可圈可点,也存在价值发掘、市场营销不够等不足。应该进一步强化区域品牌意识,统一形象,形成集团力量推荐线路、文旅产品,实现连珠成串,同时加强现代数字技术开发运用,改善旅游体验,带动多元消费。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丙全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