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通讯员 李家亮 张华魁
2008年,第一次到拉萨的贺小海发现,从小接触的绿松石竟然这么受欢迎。
“妇女身上的服饰、寺庙里镶嵌的装饰,都是绿松石。大昭寺广场上,遍布绿松石店。”贺小海后来才知道,在藏文化中,绿松石寓意吉祥、永恒和成功,妇女戴上绿松石珠串,是对丈夫健康的祝愿。
如今,贺小海在老家竹山县麻家渡镇开网店,主要精力都用在绿松石文化的探索、整理和推广上,“再精美的石头也是石头。我们要讲故事,让绿松石拥有生命、情感和文化价值,提升附加值。”
挖掘本地绿松石文化
绿松石,中国四大名玉之一。
世界上一半的绿松石来自竹山。竹山人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抱着金元宝、过着苦日子”。
贺小海的父辈在山上挖矿,售卖论麻袋,“老人们知道绿松石值钱,但不知道它为什么值钱、究竟值多少钱。”
2006年,一位竹山学者出版《东方圣玉——绿松石》,展示了一个崭新的绿松石世界:绿松石在伊朗(古波斯)、埃及、土耳其等国家被当成护身符和随葬品,用来辟邪、祈求好运;美国人视绿松石为“大海和蓝天的精灵”;绿松石还是国际时尚设计师的宠儿。
竹山人涨了见识:国际珠宝商就是这样借助文化的力量将石头变成珠宝。
深挖十堰绿松石文化,有人发现,《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娲,古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女娲炼石补天,又女娲山在郧阳竹山县西,相传炼石补天处。”
竹山古属郧阳府,境内有女娲山,而绿松石因所含矿物成分差异,有白绿碧黑黄五色——这不就是五色石吗?
继续深挖,大家发现,和氏璧可能是竹山绿松石;文成公主进藏,是带着竹山绿松石去的;《红楼梦》里贾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也可能是竹山绿松石……
传说之外,也有现实考证。考古学家发现,人类开采利用绿松石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仰韶、半坡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有绿松石,而在红山、龙山、良渚、大溪、大河庄、马家窑、三星堆、二里头等文化遗址出土的祭祀礼器,也都镶嵌绿松石,其中相当部分,可能采自竹山。
文化的注入,让竹山绿松石产业打开一片天地。“有了文化品位、历史底蕴,绿松石就能更好满足人们对审美情趣、文化追求的需求。”竹山县绿松石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吴建国说。
用创意“圈粉”年轻人
深山,老者拄杖,与古树相对。虽无言,那股超然之意,已显露无遗。
这是麻家渡镇“罗老丝”工作室的最新绿松石作品《禅》。创意来自唐诗《题鹤林寺僧舍》中的“偷得浮生半日闲”。
工作室老板是兄弟俩:罗晶晶、罗光洋,都是“85后”,早先在外地打工,2013年返乡,开了镇上第一家绿松石网店,去年进规。
工作室每年做客户调查,发现购买人群在年轻化,“年轻人喜欢网购,追求新奇、时尚,但我们此前的产品仍是传统的菩萨、佛像、神兽等。”
2020年,罗家兄弟开发三星堆面具串珠,迅速走红。“大约10天做成一批,一批约20个,上了直播,10分钟卖完。”
自此,网络流行词、各类潮品都变成工作室的创意来源。
比如“躺平猫”:一只胖乎乎的猫,眯着眼、跷着二郎腿,懒洋洋又憨态可掬;
比如“不看、不听、不说”:三只忍者神龟,一只蒙着眼睛,一只蒙着耳朵,一只蒙着嘴巴;
比如十二生肖手串,工作室每次出一两个,不定期上新,看谁能集齐一套……
和父辈不同,年轻一代的竹山绿松石商家不再满足于加工半成品,他们设计独特的绿松石工艺品、首饰,将传说、历史、诗词融入其中,衍生出一条涵盖从设计、选料、雕刻到打磨抛光的产业链。
竹山绿松石产业年产值已超过40亿元,市场主体5000余家,从业人员5万余人,有规上及限上企业24家,占据全国绿松石市场份额九成以上。
去年,该县“十四五”规划明确,将绿松石发展为百亿级产业。
县绿松石产业服务中心主任田胜国认为,要完成这个目标,关键是打开思路,实施“泛文化的边际战略”,“以绿松石为文化特征,做文化街区、遗址公园、特色小镇、体验酒店等,还可以开发适应各个圈层的产品,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绿松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