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你丨“刀马旦”甄淑梭的戏曲人生:换个舞台继续出彩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04-27 10:06

近日,51岁的刀马旦演员甄淑梭因一身京剧功夫走红网络。甄淑梭唱了三十多年的戏,最近两年,由于线下演出机会变少,加上疫情的影响,无戏可唱的甄大姐无奈回到了河北老家,不想改行的她开始在短视频平台上表演京剧功夫,意外受热捧收获百万粉丝。

甄淑梭演绎的都是身披大靠、顶盔贯甲的女性英雄人物。 因为“靠旗挑枪和转刀”的绝活和一身的京剧功夫, 她的短视频,收获了很多人的喜爱,也让很多年轻网友感受到了京剧的魅力。

公园里,马路边,田间地头,都是甄淑梭表演的舞台,烧火棍、放羊鞭这些农具,成了戏里的刀枪棍棒,一招一式都有板有眼,让人赞叹。网友们最喜欢看的,是甄淑梭靠旗挑枪和转刀的绝活。

记者:这个动作在传统的京剧里头有吗?

甄淑梭:传统的京剧里边有,比方说关肃霜大师云南京剧院的,这个靠旗出手是老师创作的,但是我练起来自己琢磨把它难度加深了。就是说这个靠旗吊到这边来,吊到这边来,然后扔上去又转个身再接,用这个肩掌握着每一下。然后最难度大的就是什么,你看扔上去它又反回来,顺着走简单多。

记者:这边转和那边转的时针不一样。

甄淑梭:时针不一样,它再反回来,所以我说独一无二的。

痴迷戏曲 13岁开启戏曲人生

刀马旦饰演的都是穆桂英、樊梨花这样的女将军,手里拿着长枪大刀,功夫相当了得。 过去,很多戏迷最开始都是被这样的武戏所吸引,甄淑梭也不例外。

甄淑梭出生在河北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因为13岁那年看了一场戏,甄淑梭从此便痴迷上了戏曲,开启了自己的戏曲人生。

在河北保定曲阳县,甄淑梭的家中,到处都是戏服和道具,这是她几十年来攒下的宝贝家当。

甄淑梭:这是穆桂英、樊梨花,(出征)都是穿这个戴这个的。你看这个翎子。

一说起戏曲,甄淑梭总是兴致勃勃,这份热爱,已经持续了38年,至今,她还记得第一次看戏的感觉。

甄淑梭:偶尔看到一出《呼延庆打擂》,一个女的上去把那个坏人打倒,武侠的那样子当时一下子给我迷上了,我就要唱戏。我天天就是走到哪里唱戏,天天在那唱戏,我妈妈没办法。

就这样,13岁的甄淑梭开始在曲阳县的民办戏校学习戏曲表演,虽然当时的办学条件很差,甄淑梭却觉得每天都很满足。

甄淑梭:这个是1983年时候拍的,这是我13岁的时候吧。

记者:戏校是不是也很苦。

甄淑梭:太苦了。我这个脚就在那里,一双球鞋练一冬天的功,我的脚当时两个小脚指头都是冻的冻疮,然后坚持练、坚持练,最后把那个皮扒开,把那个肉,里边烂肉扒出来以后,骨头露出来了。

经过两年的学习,甄淑梭从戏校毕业,进入当地的剧团工作,在剧团里,她认识了唱花脸的丈夫,两人经常一起演出,很快便结婚生子。虽然只是跑龙套,但甄淑梭依然非常珍惜那个舞台。无奈那时戏曲行业在北方走向衰落,演出机会越来越少,后来,在南方发展的老乡,邀请甄淑梭夫妻俩到温州的剧团发展。

甄淑梭:我记得我当时是一个月99块钱,我爱人是一个月103块钱,那时候也就是说我们北方的戏剧行业太低落了,开不了工资。忽然南方有人来找我,说一天给我们两个80,简直就是说不相信。我现在想想看,我怎么能把孩子丢下舍得呢。

记者:肯定孩子哭啊。

甄淑梭:当时孩子已经稍微地能叫妈妈了,走的那天,孩子一直在找我,我就故意藏起来,看看孩子能不能找我,然后藏起来看着孩子每个房间在找。但是还是丢下了。

记者:狠心就走了。

甄淑梭:狠心走了。等去了三个月回来,孩子已经不认识我了,当时那种痛苦真的一般人体会不到吧。

苦练功夫 成温州知名“刀马旦”

凭着对戏曲的一腔热情,甄淑梭和丈夫毅然南下闯荡,当时,“南戏故里”温州盛行戏曲,尤其是开场戏的武戏,广受大家欢迎。虽然有市场,但想在高手如云的温州立足扎根,对于甄淑梭来说,也并非易事。

初到温州的甄淑梭,第一场戏就演砸了。

甄淑梭:我是腊月二十一到的那儿,农历的二十九、三十让我登台演出。当我演出的时候,我就耍刀刀掉到地上,耍枪枪掉在地上,因为就七天的时间给我练,翻跟头差一点摔倒那种状况。这一场演出下来就要回家,讨饭也得回家。

甄淑梭的爱人 马三权:一个唱花脸的老人,他给我爱人说,孩子你放心,有半个月你绝对恢复出来了。一看你,没事,扮相、别的方面功底还是有的。就是刚生孩子,一开始不行了。半个月以后,我爱人半个月之内不停地练,白天晚上的,吃了饭就练,就是练,这半个月下来以后马上就变样了。

在甄淑梭看来,想要唱好戏,勤学苦练是必不可少的,她对艺术的执着,周围人都有目共睹。

甄淑梭:我有一次发烧达到38度多,就是平常走路讲话都没有力气,但是温州的观众必须要我上台,说妞妞你不上台,我们这戏就不让你开。我们团长就没办法,(说)妞啊,你上台吧。打了退烧针上台,锣鼓一敲什么病都没了,上了台该翻翻、该打打,锣鼓音一敲就是兴奋剂一样的,对我的职业就执着成这种程度。

就这样,甄淑梭站稳了脚跟,唱出了名气,温州当地的戏曲圈,都知道有一位艺名叫“妞妞”的刀马旦。当时,温州几家剧团竞争激烈,在斗台过程中,甄淑梭凭借自己改进的靠旗挑枪、靠旗转刀等高难度动作,脱颖而出,人称温州第一武旦。

甄淑梭:三张桌子,我蹬桌子上去,还有一条这样的小凳子,再蹬到小凳子上去,搬那个腿三起三落,还耍一盘子,那就玩命的演。

坚持热爱 从传统舞台到网络平台

在温州,甄淑梭一唱就是25年,直到疫情的发生,大部分演出都取消了,这让视舞台为生命的甄淑梭失落到了谷底。虽然很难登台演出,但甄淑梭却从没中断过练功,后来,在儿子的提醒下,她开始了短视频创作和网络直播,这又让她走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从温州回到曲阳老家后,甄淑梭和丈夫开始潜心研究短视频创作和网络直播。

甄淑梭:还是(跟舞台表演)不太一样。舞台上半个小时四十分钟,上去来回表演完了,好了,没事了休息了。然后这个不行,表演了以后你还要总结,还要看每个人的评论,还有每个人的什么,互动,好多事情。

为了能让年轻的网友们喜欢传统戏曲,甄淑梭也要学习当下流行的表演形式和拍摄技巧。

甄淑梭:我拍了以后,我就开始剪了开始弄,一个人弄,有时候弄到(凌晨)一两点钟。我以前没动过脑,现在这个脑子已经生锈了,现在拿起来再重新摩擦它是很难。

甄淑梭的直播间人气越来越高,最多的时候,几千名观众同时在线看她表演,其中很多都是年轻人。

甄淑梭:评论区有很多叫阿姨的,阿姨太棒了,好喜欢你的视频,因为你我喜欢上了戏曲。

除了网络直播,甄淑梭还经常到村子里给老人们表演,虽然离开了传统的舞台,但通过网络平台,甄淑梭收获了更多掌声。

甄淑梭:这一辈子,从小喜欢,然后就干上这个,又是没有间断的几十年,然后又从戏曲舞台走到短视频舞台上,也是以这个戏曲为主,我感觉我这一生就是离不开这个的,我感觉我自己只要是我能动,我就还会来,咱们说不定将来以后,老了带着孙子到了公园里,咱们耍一个。

主播点评:真功夫传承戏曲文化 真热爱续写精彩人生

梨园行里最讲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南下闯荡在温州打出一片天,北上回家又在网上收获百万粉丝,甄淑梭凭的是一身真功夫、真本事。靠旗挑枪、靠旗转刀是绝活没错,但比绝活更绝的,是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小时候甄淑梭看《呼延庆打擂》迷上了唱戏,如今年轻人看甄淑梭的短视频表演爱上京剧,这就叫代代相传,绵延不绝。

甄大姐是真厉害,厉害不仅表现在刀马旦的功力上,也表现在应对挑战的人生态度上。无论是当年南下温州闯荡江湖,还是现在互联网上华丽转型,她都有一股坚毅的狠劲儿,就像戏里的那些巾帼英雄一样。不熟就练,不会就学,累过苦过哭过,就是没怕过。经历挫折坎坷的时候,相信自己,相信付出,相信热爱,也许就会发现,人生不过是换个舞台,继续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