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探访漩涡里的“毛妈妈” 家庭小作坊靠卖婆婆做的咸菜起步

楚天都市报 2022-04-25 07:27

毛妈妈土特产经营部的生产工具

王琼介绍自家产品

车间里腌制的大桶咸菜

马灌电商中心

“毛妈妈土特产”招牌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毅 周浩

重庆市忠县马灌镇白高村,一个小作坊引发了一场情与法的思考。

因为卖出150碗扣碗类熟肉产品,没有标注产品相关信息,白高村的王琼被买家邵先生以制售“三无产品”为由告上法庭,法院二审判决王琼退还4500元货款并给予邵先生10倍赔偿,共计约5万元(极目新闻近日连续报道)。

昨日,极目新闻记者走进大山深处的白高村,探访漩涡里的“毛妈妈土特产经营部”。

“了不起的农村人”

一座名为“马灌电商中心”的小楼,坐落在大山深处的重庆市忠县马灌镇高速路口。

“电商中心集电商平台、物流集散、直播服务三位一体,村集体成立公司负责运营管理。拥有超过50万粉丝的电商主播2名,150平方米展销大厅上架全镇及县内名优农特产品60余种。全镇电子商务人才超过200人,多次直播带货使特色农副产品远销国内外,2020年,全镇线上线下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电商中心门口的宣传栏上,充满骄傲地介绍。展厅里的柜台上,有当地各家电商的样品。

“毛妈妈”的产品也摆放在柜台,各式风味豆豉、泡菜的包装印刷规范。售货员介绍,很多人经高速路过镇上的时候,会买“毛妈妈”家的产品,销量还不错。

不远处的马灌镇白高村,天气有些阴沉。山间的风雨说来就来,刚刚还微风徐徐,突然间就大雨骤至。雨点打在毛淑娟家的塑料雨棚上噼啪作响,盖过了这位66岁老太太的说话声。

她就是“毛妈妈”,和老伴、儿子、儿媳一起经营“毛妈妈土特产经营部”,制作销售扣肉、咸菜、渣海椒、麦酱、风味豆豉等特产。儿媳王琼是经营部投资人。

毛淑娟家门前的路口,竖着一块“毛妈妈土特产”招牌,上面写着“传承农村美食,我们是了不起的农村人”。经营部进门处的简介中写道:“毛妈妈土特产经营部拥有完整的产品生产、互联网销售、客服等体系,是一家具备优秀电商经营理念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毛妈妈采用传统手艺加工生产13种具有鲜明忠县特色的农副产品,通过电商销售模式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毛淑娟家的经营部开办了5个年头,在当地小有名气,王琼的名字也曾见诸报端。

2020年,《忠州日报》发表文章《“毛妈妈”的老味道这样飘出了山》,对“毛妈妈土特产经营部”的发展情况进行报道。报道介绍,2017年事业起步阶段,面临招工难、缺少设备和生产场地等问题,王琼和丈夫动脑筋逐一解决。缺人手,全家老少齐上阵,老人指导手艺,年轻人开设网店扩大销路;缺设备,一家人大量收购老坛子,实惠又环保;缺生产场地,就把闲置房屋改造成生产车间;曾因天气太热出现爆瓶,夫妻俩不断钻研,改进技术。通过不断发展,“毛妈妈”传统产品2019年的年产量达30吨,年销售10余吨50余万元,利润25万余元,其中电商上行销售额35万余元。通过务工、收购农产品等方式,还带动了20余名贫困户脱贫致富。

2万元开始创业

王琼今年39岁。在回家和公婆、丈夫开作坊前,她做过加油工、干洗店员、销售员,还开过修脚店。毛淑娟评价她能吃苦、能干、孝顺。

这些品质,或许与王琼的经历有关。她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她出生在忠县隔壁的垫江县,早年家中穷困,她14岁就外出打工。刚开始,她到重庆的加油站做加油员,月工资200元。有一次,她给一辆车加错油品,赔了300元,算下来,这次打工3个月,她只挣了300元。

“回家后,我最开始卖咸菜,那是真的‘三无产品’。”王琼打趣道。公公婆婆做的咸菜十分好吃,每年要做上百斤。2016年,她偶然把家中咸菜的照片发到朋友圈,很多好友表示要购买。当时她还在忠县县城开修脚店,于是顺便在店里卖咸菜,12元一斤,每斤利润三四元。丈夫晚上打工回来,也会骑着摩托车四处送咸菜。

王琼说,起初的顾客都是熟人或者微信好友。那时卖咸菜,用塑料袋一装,没有生产日期、产品名称等。店里的咸菜卖完了,公公就用背篓背上家里的咸菜,坐50公里的班车送到县城。

“农历九月下种,腊月采收,还要晾晒、腌制,几个月咸菜才算做好。”说起做咸菜的过程,毛淑娟老两口一点都不觉得轻松。

2017年年中,王琼关了修脚店,和丈夫、孩子一起回村。孩子户口在村里,上学必须就近,她和丈夫不想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而公公婆婆年龄大了,也需要照顾。王琼表示,她喜欢农村生活,也喜欢农村的土特产,她想传承公公婆婆的手艺,因此回村之后开始创业。创业之初,她和丈夫只有2万元积蓄。所有的泡菜坛子,都是收购人家家里的二手货,回家之后清洗、消毒再使用。她觉得只要凭良心做事,就一定会做得好。

“那段时间真的累。记得做麦酱的时候,早上四五点钟就起床,深夜一家人才休息,连上小学的儿子也帮着大人打包。”王琼回忆。

记者在毛淑娟家中看到,两位老人和孙子住在30年的老宅里。她的老伴介绍,为了开办作坊,家中借了20万元低息贷款建起新房子,一楼做仓库,二楼其中一间住人,其余的房间用于生产。这些钱,全家还了好几年才还清。

记者看到,二楼平台摆放着空腌菜缸、成捆的土瓷碗等,车间里有几大桶正在腌制的咸菜。车间里的几台冰柜上贴着纸条,写着里面存放的粉蒸肉、咸菜烧白、喜沙扣肉等产品的名称、生产日期等。

150碗熟肉之争

引发广泛关注的官司,源于去年7月的一笔生意。

王琼介绍,去年7月,邵兴向她订购150碗扣碗类产品,说是单位团购。这是一笔大生意,她很高兴。因为是现做现卖,她让对方等了几天。150碗扣碗做好后,她用真空包装发货,包装上没有任何标识,因此给她家引来巨大的麻烦。

邵兴在起诉书中称,他在毛妈妈土特产经营部开设的微店上购买了一批食品,其中包含粉蒸肉、烧白(即扣肉)、风味豆豉回锅肉各50碗,合计150碗,每碗折后单价30元,支付时使用了微店现金红包0.84元,共计花费4499.16元。商品收货地址为重庆市合川区南津街道某酒店前台,收货人是邵兴。该商品用于赠送亲友食用,朋友收到后反馈,商品有点像三无食品。经过仔细查验发现,该食品包装没有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厂家联系方式、配料表、SC号等基本内容,属于三无食品。而商家作为销售者,未尽合理的审查义务,导致三无食品在市场上流通。请求判令经营部退还原告货款4499.16元,并赔偿44991.6元,合计49490.76元。

这起产品责任纠纷案,在去年11月18日有了一审结果。重庆市合川区法院审理认为,这些无产品名称、生产时间、生产经营者名称和地址、保质期等标识的食品,属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对于邵兴要求被告退还货款4499.16元的诉讼请求,该院依法予以支持。

此外,该案被告明知自己生产经营的粉蒸肉、烧白、风味豆豉回锅肉应当进行标识,但未标识并出售,属于生产和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故对于原告邵兴要求被告支付价款10倍即44991.6元的赔偿金,该院也予以支持。

一审宣判后,毛淑娟一家不服,上诉至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今年4月7日,该院做出二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我们办理了各种证照,怎么会被认定产品是三无产品呢?”王琼说。她拿出经营部办理的营业执照、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证、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证件,摊在桌子上向记者展示。

未止的风波

虽然两级法院已经作出判决,但买卖双方仍旧坚持各自的观点,并开始隔空喊话。

今年4月17日,王琼发布视频,称被职业打假人敲诈,且她家的产品属于散装食品,不是三无产品,所有证件和手续齐全。此后,她又接连发声,表示要用法律武器维权。

此前接受极目新闻采访时,王琼表示,邵兴几年前就“盯”上她了,扣碗肉一开始买3碗,还说好吃,后来一次买150碗,然后直接到法院起诉。加上邵兴此前有过多起类似案例,她怀疑对方是职业打假人。

对此,买家邵兴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他说,毛妈妈土特产店并非第一次出售“三无产品”,食品也没有经过检测合格。他的目标首先是促进《食品安全法》的普及,不愿在道德层面讨论自己的行为,只要合法就行。

事件当事双方的观点,在网络引起广泛讨论,舆论的漩涡至今仍未消散。22日晚,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就此事发布情况通报,表示当事人若对二审判决不服,可申请再审。

王琼的代理律师告诉记者,他们近日提交再审申请。

23日晚,邵兴联系媒体,称掌握了新的证据,指控王琼并非媒体上哭诉的“普通农民”,其背后有注册资金100万元的食品公司,并发展了200多名下线微商,“涉嫌传销”。

近日,一位重庆市民反映,判决书上邵兴的地址为重庆市江北区某小区E1-11-1,那是她家的地址。她质疑邵兴造假,此事对她的生活造成了困扰。

昨日,记者联系邵兴。他表示,他已关注到此事。去年他曾租住在该小区E1楼栋的另一套房子里,起诉时,他担心被告对自己有不利的行为,所以故意填了另一楼层。他故意填错楼层的确不对,他也不认识那套房屋的业主。对于此事对该业主造成的影响,他表示道歉。他咨询过法官,如果此事引发网友对该业主的网暴,他将承担法律责任。

白高村多位村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知道毛妈妈土特产经营部,也认识王琼一家人,但对于这场风波,他们不愿谈及。

马灌镇政府一名工作人员透露,该镇有关部门已经介入此事,希望通过协调方式妥善处理。

(王琼、邵兴、毛淑娟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