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巍巍
通讯员 乔长姣
兴山,昭君故里。2000多年前,汉匈和平使者王昭君就出生在兴山县昭君镇昭君村。
相传,幼年王昭君时常携篮采茶,“汲楠木井之水,耳壶泡之,如白鹤亮翅”。“昭君白鹤茶”由此得名,并伴随昭君和亲一路传至匈奴,促进中原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
兴山是全省白茶主产区,茶叶种植面积2万多亩。从一棵300多年古树发源,兴山高标准建设白茶基地,推进茶旅融合发展,带动3000多户茶农增收致富。
2021年,兴山茶叶产值突破2.2亿元,其中白茶产值1.12亿元。
繁育百年野生古树
地处三峡库区的兴山,群峰林立。优渥的生态环境,为白茶提供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
兴山与白茶的故事,要从一棵百年古茶树说起。
上世纪90年代初,人们在该县高桥乡龙潭村发现一株野生古茶树。湖北神农架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中国科学院神农架生物多样性定位研究站鉴定:该茶树至今已存活355年,属二级古树,是现存树龄最长的白茶古树之一,其氨基酸含量是普通绿茶的3至5倍。据了解,全国仅有两棵百年白茶古树,另一株在浙江安吉天荒坪。
此后10余年间,兴山组织专家反复实验,终于攻破野生白茶人工繁育技术。2004年,兴山从这株野生白茶母本树开始,繁育种苗,推广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目前,该县白茶种植面积已超过2万亩。
宜昌市茶叶首席专家王友海介绍,白茶树是一种珍稀的变异茶树良种,每年白化期只有15天至20天。早春芽嫩叶白,春茶采摘后鲜叶逐渐变为白绿相间的花白色,夏秋茶为绿色。白茶属绿茶类,采用绿茶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兴山白茶外形细秀绿润,香气馥郁,滋味甘醇鲜爽。冲泡后,茶叶的外形和汤色都十分好看,颇受市场欢迎。”
变身富民增收“金叶”
3月以来,在峡口普安、高桥龙潭、水月寺马粮坪等兴山白茶主产区,茶农提篮背篓,穿梭在漫山茶树间。一个个制茶车间里,机器轰隆作响。
兴山县峡口镇普安村被誉为“湖北白茶第一村”。2009年起,普安村及附近的岩岭村、琚坪村大面积改田种植白茶,目前种植面积增至6000多亩。当地引进市场主体昭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立兴山县昭君茶叶专业合作社,政府扶持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投资加强技术改造,农户合作投资投劳,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老百姓增收。“白茶产业好,靠4亩茶园,每年收入4万元多。”茶农李明善说。
以白茶产业引领,兴山统筹区域资源,打造“普安昭君白茶乡村振兴示范带”,把普安村临近的琚坪村、岩岭村,连点成片,推进“茶光旅”融合发展,茶博物馆、采摘园、制茶体验等点缀于连片茶园、村庄院落间,打造沉浸式、互动式、一站式精品乡村旅游线路。
在高桥乡龙潭村,依山而建的“古白茶”主题公园,配套完善的排水、停车场设施,吸引游客络绎不绝。“茶园里的活干得动,每年能挣两万多元,还能照顾家里。”68岁的茶农刘志林笑得合不拢嘴。
马粮坪茶旅综合体,串联水月寺镇内国家4A级景区朝天吼漂流和云栖谷康养两大核心景区。“在星空下睡去、在鸟鸣中醒来,坐荫芳林、闲话品茗。”最近,该村在网上爆红,网友纷纷打卡。“游客多了,农家乐火了。”茶香人家农家乐老板娘姚秀算账:今年以来,她的农家乐已进账万元。
据统计,3月28日开园以来,仅普安村300余户茶农,茶叶收入已超480万元。
“从‘昭君白鹤茶’到‘昭君白茶’,茶已成为昭君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兴山县委书记曹宏伟表示,兴山将以茶为媒,促乡村振兴,让天赐好山水,孕育昭君白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