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20日讯(通讯员郑祥耀 记者朱佳琦)当春风从东南沿海,越过南岭山脉,吹到了长江之畔、汉水之滨,带来了温暖与希望,也揭开了一段中国地理信息系统从“跟跑”向“领跑”华丽转变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在这里相遇,一个心无旁骛、潜心科研的科学家,一个实业为基、产业报国的企业家,他们联袂演绎了近半个世纪的波澜壮阔,用青丝换华发,绘制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历史画卷。
谈起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中地数码是一个始终绕不开的话题。从中国第一套彩色地图编辑出版系统MapCAD到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理信息系统MapGIS,从全球首款云特性GIS软件平台MapGIS 10到创新地理信息产业共享经济生态平台。几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全进程,中地数码见证并书写着中国地理信息系统从“0”到“1”、从“1”到“N”的蝶变,三十余年的岁月,这家企业始终屹立潮头!这其中的密码是什么?我们从中地数码创始人刘永教授这里寻找答案……
书香世家传承的家国情怀
文化和精神也可以作为一种基因,代代相传。
回眸百年,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大地军阀混战,内忧外患,时局动荡不安。蔡元培先生主政的北大成为乱世中难得的一方净土,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从这里走出,追求真理、燃烧理想,为救国救民奔走。
“那个年代,祖父从北大毕业,不愿在旧中国的官场上追逐名利,而是回到了家乡湖北,投身到了教育事业,在中学当校长。”谈起家族旧事,刘永教授对祖父充满了敬仰,也许是受祖父教育救国故事的启蒙,冥冥中推动着她与教育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历史的时针拨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知识分子家庭出身,在时代的背景下,正是热血青年的父亲,不惜与家庭划清界限,投身革命、参与到新中国建设中。 “我的父亲一生都在追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直到快退休时才如愿。”回想过往,父亲的拳拳报国热情深深感染着刘永,“听党的话,跟着党的旗帜走,努力工作,不要太看重钱,做人要正直、勤奋……”往日一幕幕如在眼前,父亲的谆谆教诲仍言犹在耳。
父亲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管理工作,受国家财政部委派至全国各地进行财务大检查,有着丰富的财务与管理经验。“他给我普及财务知识,告诫我一定不要被金钱遮住眼睛。”在后来的创业路中,父亲也给了刘永很多的帮助指导,从另一个角度表达着一个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多年来,刘永教授办企业一直遵纪守法,创造的所有价值都留在公司,便有了今天中地数码的 “家底”。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一个企业家出门还经常坐公交车,这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刘永教授就是这样勤俭,而勤俭的品质来源于母亲对她的言传身教。“母亲原本是大家闺秀,家境优渥,解放后自食其力,勤劳节俭了一辈子。”每每想起母亲的故事,刘永都心酸不已,一分钱恨不得掰开两半花的母亲,仅靠工资收入,积攒了一辈子,到去世时竟留下了数十万的存款。
“我很多地方都太像太像她了。”回想起母亲,刘永教授讲到,她总是把别人的事情看得很重很重,把自己的事情看得很轻很轻,从来没想过怎么让自己过得好,所有的苦楚都自己承受。“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扎扎实实工作,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女性的典型代表,给女儿留下的处世良言,成为刘永的人生信条。
对社会有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刘永教授也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双胞胎儿子吴冰、吴洁的。在美国留学时大洋彼岸的吴冰,一封邮件远隔万里重洋感动了刘永,“妈妈一天到晚说要实现社会价值,为社会做贡献,现在我一天到晚就想早日归国,怎么为母校、为家乡做贡献,为国家做点什么……”身在异邦,心怀祖国,看到报国的种子在儿子心中发芽,刘永欣慰不已。后来,也正是吴冰、吴洁兄弟这种有理想、有激情、想做实事的情怀打动了投资人,成就了石墨文档。
“曾为知青的我,没想到在GIS的道路上走到现在。”回顾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刘永教授感慨万千。小学时赶上实验班跳了一级,阴差阳错成了中学“老三届”里年纪最小的一个,1968年成为第一批下乡知青,当了农民,1970年第一批回城,从800名新工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早期的女驾驶员。那时不只汽车数量稀少,司机更是抢手的人才,不但能够拿到很高的工资,而且十分受人尊重。“当司机的经历让我一辈子受益。”那年月走南闯北,开封、洛阳、郑州、孝感、赤壁、咸宁……每个地名都是她年轻岁月的一段记忆。然而,祖父、伯父、姑妈、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能在各自领域做更大的贡献,书香世家的传承让她还是选择了上大学。再后来就是当大学老师、做企业管理。
经历了很多职业,可无论在什么岗位,刘永教授都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事,把事情做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这一品质后来也注入了中地数码企业发展的基因中。
“家国情怀是有价值的。”刘永教授认为,企业家如果具备这种精神,就能感染员工、感染用户、感染很多人,汇聚力量,产生巨变。一如后来国产GIS软件MapGIS一路的辉煌……
不经意间当了企业家
“我是不经意间当了企业家。”每每问及创业初衷的时候,刘永教授总是笑谈自己是被别人“绑架”着办了企业。
上世纪80年代初,刘永教授与吴信才教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相识。初识吴信才,这个从广东而来的青年却有着北方汉子的高大身材,在商品短缺的年代,甚至都买不到合体的衣服,一心钻研科学的他又不注重打扮形象,裤子都遮不住脚踝,可他那种从骨子里透出的刚毅与自信深深地吸引了刘永。“事业将我们连在一起。”在后来的路上,刘永教授与吴信才教授相知相伴,既是生活上的灵魂伴侣,又是工作上的亲密战友,在产业报国的道路上并肩奋斗。
在科研攻关的日子里,可以用“拼命”来形容吴信才教授的工作状态:一个馒头就能在实验室待一天不出来,一天工作十六个小时以上,所有的周末、节假日都是在机房度过,十几年没看过一场春晚……
为了科研事业吴信才甚至遗忘了家庭,而家庭全靠刘永教授一个人承担。她一个人带大两个双胞胎儿子,夜里孩子哭闹声此起彼伏让她不得入睡;孩子生病也是她一个人照顾,操持家庭里里外外。“当时都找不到他人在哪里,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回家。”为了支持丈夫的科研事业,让丈夫无后顾之忧,刘永无怨无悔。
1993年,当时的地矿部在北京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向世界庄严宣布:完全由中国人自行研制的“计算机彩色地图编辑出版系统”取得了成功。一时间,吴信才和他的MapCAD声名响彻全国,各地客户蜂拥而至,要购买软件。“那时没有想着拿这个挣钱,而是想如何让更多的人用上我们国产的软件。”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的发展是刘永教授关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