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余项载人航天技术转民用,这项经济效益超2000亿元

大武汉客户端 2022-04-17 19:23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17日讯(驻京记者柯立)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主任郝淳4月1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说: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既高大上,又要接地气”的伟大事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又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国计民生密切关联。

载人航天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同时,也被直接应用到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各个领域。例如,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传热系统控制等相关技术,可以带动粉煤加压气化产业升级,解决生活垃圾处理等问题,也能有效提升氢燃料电池效能。另外,在火箭、飞船、空间站等飞行器研制过程中,控制、测量、图像处理、元器件等相关技术,能够推动工业智能控制系统的升级换代。另外,载人飞船的防热大底技术已经转化为民用的隔热材料。刚刚举办不久的精彩的冬奥会,从开幕式到闭幕式,包括运动员的训练设备,都大量采用了航天技术成果。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30年来,初步统计有4000余项技术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带动了原材料、微电子、机械制造、通信、种业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产业升级。以航天搭载育种为例,截至目前,据初步估算,已经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000亿元,不仅推动了农作物改良,也被广泛应用在食品加工、菌种制备、生物制药等方面,产生了突出的经济效益,也为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贡献。

航天技术也促进了民生的改善。像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方便食品,包括尿不湿等日用品都来自载人航天的技术转化。而今,更多的航天技术成果在民用领域转化,比如,利用空间蛋白结晶研究可以研发对抗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的新型药物;载人航天环控生保技术、微重力燃烧机理研究和新材料研究,也都能在促进民生改善、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转化,发挥更多效益。

未来中国空间站还将开展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航天技术、航天医学等一大批科学实验和新技术验证,有望在科学探索和应用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