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的热闹很珍贵!看一个城市规划师的思考与坚守

大武汉客户端 2022-04-17 17:15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17日讯(记者范雅琴)近日,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黄焕的个展《无观的自在——镜头下的街道叙事》在武汉浮生艺术馆展出,在黄焕35毫米镜头下,观众可以体悟到城市与人的链接。17日,黄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享他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的思考与坚守。

观众在参观展览。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无观的自在:世俗的热闹很珍贵

步入展厅,记者一下就被一组充满武汉烟火气的照片所吸引。定睛一看,这组照片中有在同仁里摆摊卖早点的商贩,有在珞珈山街玩耍嬉戏的孩童,有在青岛路围坐的装修工人,以及咸安坊的市井生活。据黄焕介绍,这组照片拍摄于2008年武汉的街巷里份。“生活需要各种不同的混合空间,无论是高人雅士,还是贩夫走卒,他们都是城市的有机构成。”

从小在汉口里份长大的黄焕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他记忆中的武汉。有清晨在解放公园晨练的市民,打太极、舞剑、跳国标好不热闹,因拍摄于2008年,他将这组作品称之为“普通人的奥林匹克”;有老武汉轮渡上的社会生态,热恋的情侣、跑江湖的艺人都是照片中的主角,“随着出行的多样化,现在的轮渡主要用来旅游观光”;有吉庆街的喧腾,“以前外地人来了武汉,是一定会去吉庆街喝一杯”,以及有颠锅、缝穷、改衣、补鞋等老武汉人的生活百态。

此外,在他的展览中,记者还能看到国内其他城市的传统空间譬如成都观音阁的茶室、楠溪江的古村落,芝加哥美术馆前气度高华的拉琴老人,“自行车王国”荷兰的自行车文化,东帝汶首都帝力的生活模式和场景空间等。据了解,此次《无观的自在——镜头下的街道叙事》是黄焕围绕近20年的规划工作和影像记录的结合。黄焕说:“‘无观的自在’出自作家阿城的一句话‘世俗的热闹很珍贵’。”

在35毫米镜头下:找到了城市与人的链接

展览作品。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是什么让黄焕拿起相机?他回忆,2005年在芝加哥访学,因为研究课题所用的照片存在版权问题,他只好自己拿着相机拍摄所需要的照片。同年,他参加芝加哥举办的“城市摄影大赛”,组照《芝加哥的天际线》获奖,随即他在建筑大师赖特的故乡“橡树园”举办《镜头下的景观,建筑与人》摄影展。

而这组在芝加哥拍摄的照片,被黄焕称为“35mm下的街道眼”。他说:“35毫米焦段镜头最接近人眼,是很好的人文视角,街道眼则是城市规划里的概念。我在芝加哥从研究城市天际线到旧城改造,我想用街道眼这个角度来切入城市内部空间和市井生活,而不仅仅是做一名旁观者和过客。”

黄焕也在35毫米镜头下的世界里,找到了城市与人的链接。他在“宽城窄巷”系列作品中记录下武汉这座城市更迭变迁下的融合流动;他在“帝力印象”系列作品中展现出了伤痕背后的笑容。“城市不光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生活。生活因街道更加美好,一座城市不仅需要高大上的形象,也需要有生活的空间。好的城市规划要把环境和人连接起来,更要有预见性和弹性。否则城市就没有灵魂,失去了灵魂就留不住乡愁。”

在规划过程中:怀着一颗尊重和敬畏之心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黄焕。 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随着国内外经历的交织,黄焕在规划过程中,更加注重城市自身的发展规律,考虑得更多的是城市的修补、生态的修复。2014年,黄焕作为中山大道街区复兴规划的总规划师。他将改造工作的重心放在修复和保护这里的生活记忆。

历时2年,黄焕及其团队在2.54平方公里的规划中,设计了5个休闲广场,13个街道和社区公园,以及10000平方米的公共空间,同时将房屋的再建率降到了20%以内,让熟悉的街道和邻里关系得以延续。“城市应该是有宽有窄的,既有舒展、挺拔的优美,也有深入城市内部的生活尺度。”黄焕说。2016年,《中山大道街区复兴规划》获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全球规划卓越奖,这也是国际规划学界最高奖。

“规划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尊重和敬畏之心,不然城市就没有根底。”黄焕说,“城市高质量发展是为人服务的,混合和多元才是城市的活力。激活城市功能的同时,要保留一定原真性。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和原著民的扶持下,城市才能保持向上良好的状态。尺度还在,记忆就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