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节选)
宋·苏轼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且夫天地之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建安十三年
长江中游南岸一带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大破八十万曹军
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赤壁之战也为
而后的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在往后的文人诗作里
常能寻得其踪迹
如今人们通常将赤壁
分为“文赤壁”和“武赤壁”
“武赤壁”位于湖北赤壁市
是世人所熟知的
三国时期“赤壁之战”所在地
“文赤壁”则位于湖北黄冈市
是许多千古名作的诞生之地
李白的“二龙争战决雌雄
赤壁楼船扫地空”
传神地还原了当年的战火
苏轼虽遭流放
仍写出流芳千古的“一词二赋”
使得黄州赤壁名扬天下
在《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里
伴着徐徐箫声
传唱人苏见信用高亢有力的嗓音
结合摇滚乐的强劲音符
诠释了苏轼的《赤壁赋》
时隔九百多年
那一叶扁舟之上
苏轼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身影
仿佛就在眼前
仕途多舛,却走向文学巅峰
那段谪居黄州的日子
苏轼形同流放之罪人
从重职到虚衔
被令“不得签书公事”
为补食用之不足
从衣食无忧到躬耕东坡
却意外打响了“东坡居士”的名号
身处偏远闭塞之地
苏轼难免伤感:
“自笑平生为口忙,
老来事业转荒唐。”
虽然仕途跌入谷底
苏轼却在文学创作上抵达了高峰
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
莫过于他关于赤壁的“一词二赋”
——前后《赤壁赋》与《赤壁怀古》
为何这三篇作品得以成为千古名篇?
在康震看来
是因为苏轼“改变了自己”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出
他在逐渐“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
“他的词中所洋溢的氛围不只是文学
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在黄州赤壁
苏轼或静坐亭榭
缅怀先贤,思古抚今
或泛舟江面
念古今往事,抒风月秋怀
豁达的人生观
催使他写下一篇又一篇
脍炙人口的诗文
黄州赤壁因此声名大振
“东坡赤壁”的名号便缘由于此
大美的人文景观
除了自然的美景之外
更有历史人物与经典作品
赋予它的人文价值
苏轼曾在诗中写道: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将黄州列居首位
足以见得黄州在他心中的分量之重
苏轼的哲思:而又何羡乎!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刻画的是赤壁之战的恢宏场景
但在《赤壁赋》中
苏轼展露更多的
是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他假以客人之口
连发两问——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当年曹军声势浩大
战船千里相连
战旗遮天蔽日
曹操对酒当歌
“横槊赋诗”
可谓“一世之雄”
如今世事变迁
当年的英雄人物
也在历史的涛声中远去
更何况是自己呢?
苏轼感叹着生命的短暂
羡慕长江的奔流不息
希望能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
但在永恒的自然面前
他又领悟到
既然自然界的永恒
和人的永恒是一样的
“而又何羡乎!”
人在自然面前
固然是渺小的
却总能从中获得巨大的能量
无论是清风还是明月
都是造物者给予的
无尽的宝藏
苏轼诗中的黄州赤壁
并非历史上真正发生
赤壁之战的地方
但就算这是一场美丽的误会
我们仍能感受到其中无穷的韵味
人们从自然里走出来
于山水相望间
往往能够产生超越喜忧的能量
人们自身所迸发的感悟
也将给予山水一份永恒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