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刘冲
对话背景
近日,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新书《从0到200万:一个传统媒体人的新媒体突破》。书中介绍的热门视频博主“丹青旅者”李海峰的经历,值得其他视频创作者借鉴。
极目新闻记者看到,李海峰的视频号每一两天更新一次,内容包括所读图书推荐、书画故事解说、热门事件评点等。他常常分享一些新奇观点或冷门知识,给人茅塞顿开之感。
从新媒体小白到热门视频博主,成功的法宝是什么?4月13日,李海峰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人物档案
李海峰,少时立志从事绘画事业,却阴差阳错被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录取。毕业后进入主流媒体工作,同时师从齐白石之徒娄师白先生系统学习齐白石书画艺术,后问道于吴悦石先生。一直致力于齐白石艺术研究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口头禅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也经历过“一顿操作猛如虎,点赞不过25”
极目新闻:很多人尝试过做短视频,但做着做着坚持不下去。是什么让你坚持了下来?你会有流量焦虑吗?
李海峰:刚做短视频的时候,都是小白、菜鸟,你再焦虑,流量都不会太大。那时我也有这样的感觉:怎么别人一发都是应者云集,而我“一顿操作猛如虎,点赞不过25”?
当我做到一个月零十二天的时候,突然有了爆款。2020年疫情刚暴发的时候,日本人士给中国援助口罩,箱子上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我有感而发,发了一条视频,解释为什么日本人说了我们的词儿。没想到这段视频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我这棵只有174个粉丝的小白菜,一夜之间粉丝涨到了40万。
做这条视频的时候,我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喜好去创作,自然而然,没有什么功利心。“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一年有四季,该结果子的时候,金秋季节肯定就会到来。
保持对热点的敏感是视频博主的基本素养
极目新闻:你怎么看待蹭热点这件事?
李海峰:热点代表什么?代表大家视线集中关注的区域。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热点等于流量。此时此刻,如果你两耳不闻窗外事,还是专心给大家讲“啊,朋友们,今天我给大家聊聊公元前2000年的这件事”,你的流量肯定就下去了。
但是话分两头,蹭热点也不能蹭得太上瘾,不然就会乱,你在线上的人设是什么、你真正想做什么就会模糊。所以,不是任何热点都适合蹭,它取决于我们认知的强项在哪个领域。
极目新闻:你刚提到“人设”这个词,你怎么看待视频博主的人设?
李海峰:人设很重要,但它不是塑造出来的,而是自然流露出来的。
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很多新手小白做视频号的时候,按照发朋友圈的方式来做,结果是100个人失败99个。
在朋友圈里,点赞或不点赞的人,有时候带着一定的目的性。比如,对于你发的东西,一个人并不认同,而他刚好有事要找你,为了融洽一下关系,他可能礼节性给你点个赞。但是在视频平台,不存在礼节性点赞,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态度流露非常直接干脆。
任何一条视频,你自己认为已经非常完美,也总会有人来杠。如果没有人来杠,并不意味着这条视频有多么完美,只意味着你的流量还不够大、看的人还不够多。陌生网友一定会从无穷多的角度拿着显微镜、放大镜仔细观察你,所以,如果是刻意塑造的人设,总有一天会被别人看穿。
乐当“知识搬运工”
拉近与网友的心理距离
极目新闻:什么样的人设才能受到网友欢迎?
李海峰:研究一下受众心理就会发现,自我塑造的人设过于高大上的时候,往往会让粉丝产生逆反心理,觉得你离得太远了,给你点赞捧场的时候有一种膜拜仰望的感觉,欠缺平等的亲和力,他们会觉得不舒服。
严格地说,我们绝大多数人并不生产知识,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一个知识点,如何把它传播得更加有效、更加有趣,是非常难的。有些大腕儿在线下讲课的时候,听众总是满满当当,但是他们在网上发视频,经常无人喝彩。为什么?这说明他们只有知识性,但传播性不足。
怎么让知识更有传播性?首先要对知识点做通俗化、个性化的翻译,其次还要和你的人设深度结合。对于知识类视频博主,知识的翻译能力,决定了其作品的传播度。
极目新闻:能举例说明吗?
李海峰:比如徐悲鸿先生收藏的名画——唐代吴道子的87神仙卷,很多美术书籍介绍过,很多自媒体账号也解读过,我要怎么做才能不步别人的后尘呢?
这幅画最大的特点,是87位神仙都是从右方向着左方行进,去参加仪式活动,衣裾飘飘,旌旗招展,很有队列感,体现出一种优美的动势。对于这个场景,很多人解读得特别高大上。但我的解读是,早高峰时段地铁口的一种日常状态。这不就是神仙们上早朝吗?就和我们普通人早高峰赶地铁上班是一样的。这样解读,一下就拉近了我和粉丝的心理距离,拉近了大家的审美认知和这幅1000多年前的名画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