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窑镇的土地上

湖北日报 2022-04-15 08:19

□ 杨仕英

走在蕲春县管窑镇的土地上,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可当你走进管窑厂后,方知这片土地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走进偌大的窑厂,你会发现这是泥的世界。塑料袋里装的是泥土,搅拌机碎成的是泥浆,缸里装满的是泥水,机器里挤压的是泥巴,铁盘上转动的是泥块,手里搓成的是泥条,那雕刻的是泥坯。在这个厂里似乎一切都与泥土有关,地上、墙上、架上……到处都散发着泥土的芬芳。这里似乎在演绎从泥土到陶泥经过碎、沥、挤的过程,从陶泥到陶器经过块、条状的形状变化过程。

在车间前门里面,一位陶艺师傅坐在小桌前,低着头,一手摁着碗,一手用小刀修理着泥坯,工作台下一堆土红色的泥线,就似刨出的木花一样,他似乎没看见身旁走过的人,只是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情,沉浸在创作之中。

在车间内的条桌上、铁架上放着陶器的坯胎,大多是土黄色、土红色、灰白色的陶器,有钵、盘、罐、瓶、杯……这原始、质朴的形状与色彩展现着一种朴素之美,让人感动。

往车间里面走去,见一个陶艺师傅面前放着一个塑料桶,桶里装着柴灰一样颜色的稀泥浆。他旁边的木架子上放着一排小碗坯,他拿起一个小碗坯用铁丝夹夹住放进桶里上灰釉,稍停一会儿又拿出来,放在前边的大盘子里。只见一个妇女拿着一个长木盘,托着十几个土碗,在师傅不远处等候着。

屋外墙角,缸顶着缸,钵叠着钵,竹林旁瓮散放着,花盆倒是种着花。不远处窑厂里面立着电窑、气窑,还有柴窑,外面红瓦黄墙,还有那青灰色的砖垒砌的墙,让这里别有洞天。

土红钵、罐子和闪着釉光的水缸、米缸,让我感到分外亲切,因为我想起家乡古镇菜市场里垒起的陶罐、水缸、土钵,我猜想那或许就是管窑生产的。

管窑镇素有窑州之美誉,制陶历史悠久,有史记载上溯至公元1369年(明朝洪武二年),是湖北省著名的日用陶和工艺陶产区之一,与汉川马口窑、麻城蔡家山窑并称湖北三大民窑。

据记载明清时期管窑手工制陶普遍采用练泥、拉坯、盘筑等技艺,专业化程度高。在刻画工艺上,吸收了民间剪纸、国画的艺术风格,在题材上主要以花鸟虫鱼为主。晚清至民国时期管窑受到当时国画等艺术形式影响,这一时期的手工陶艺产品以中国画大写意技法为基础,把图案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器物上,纹饰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新中国成立后,蕲春县组建了管窑、李窑、卢窑陶器厂和岚头矶工艺陶器厂,鼎盛时期有上万名职工,是湖北省著名的日用陶和工艺陶产区之一,曾被省政府命名为“湖北陶器之乡”。产品畅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以及国内省市。

然而,当有着悠久历史的李家窑、管家窑和卢家窑等古窑遗址和一个个陶瓷工艺品展现在眼前的时候,才感觉走进的是承载祖辈匠人的心血与专注的地方,是古老艺术在生生不息中延续生命的地方。

作为陶艺世家和陶艺非遗传承人的何家祖祖辈辈一直坚守传承管窑陶艺文化,为泥巴着迷,与窑火相映,与窑土为友,进行土与火的艺术再造。在传统古陶制作工艺的基础上,改良创新制作出各类缸、瓮、盔、盆、坛等陶艺产品。

哪怕在日用陶器大多被塑料、玻璃、白铁制品代替的上世纪90年代,管窑镇的“四大陶器厂”先后停产,窑工出走、窑棚倒塌,繁华陶业一片沉寂的时候,何家依然坚守着,传承发展手工陶艺。

何良法大师还叫回外地工作的儿子,何登明大师谢绝沿海高薪聘请,回到管窑镇研发新产品。

2021年12月,何登明大师烧制的木叶盏成为冬奥会特许商品的消息传来,给这古老的管窑陶器增添了现代荣光。

正是有何家这样热爱管窑陶艺的人们充满着一种大爱的力量,才让古老的管窑镇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聚集着世界的目光,赢得世人的青睐。

蓦然回首,当目光触及墙上穿着斜襟衣服,带着布帽的古代人烧窑、踩泥、拉坯的漫画时,仿佛感觉到管窑陶艺人的步伐。

当看到何登明大师工作室里展示的各色釉光的木叶盏,看到管窑文化馆里的浅绿色、湖蓝色、莹黑色、咖啡色等各色花纹的陶器时,感受到从无形到有形,从柔然到坚硬的土与火艺术之光。

如今,“管窑陶器”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非遗传承人肖春姣等大师招徒传承,将古老的陶艺一代代传承发展下去。各大高校来管窑实习培训,小学生也来这里观摩体验,我似乎看到了管窑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