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视频剪辑 徐颖
通讯员 刘冲
对话背景
越来越多的人挤上了玩视频的赛道,而那些最终成功出圈的人的经验是值得分享的。近日,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新书《从0到200万:一个传统媒体人的新媒体突破》,书中分享的抖音热门博主“丹青旅者”李海峰的经历,给人启发。
极目新闻记者在抖音上看到“丹青旅者”的视频,每一两天就更新一次,既有解说书画故事的,也有推荐自己读过的图书,还有分享成语故事,对热门事件的评点等,以自己的阅历和知识来解读普及文化。
有的是以观点取胜,如他分享的这段视频:“你发现这个误区了吗?不管谁,只要说:背水一战,破釜沉舟,有了这决心,好像就有机会翻盘。大错特错,平常你都打不赢,不利条件下,只会输得更惨。直道你都跑不快,弯道超车又怎么可能?胜负的核心逻辑,在容易被忽略的台面以下。韩信1万人打赵国20万人,是背水一战的姿势,但再舍生忘死,也铁定赢不了。别忘了,他取胜的关键是,悄悄派2000骑兵抄后路,去端了赵军的老窝,这叫‘奇’,‘奇正相生’才是牛人标配……”他从成语“背水一战”中解读出“奇正相生”的牛人成功密码。
有的是以分享别人不知道的冷门知识取胜,比如他分享的这段视频:“古人写信,结尾常写‘左冲’,啥意思?古人写字从右往左写,在最左边还留一空白,表示期待回复、批答,表示尊敬。就像是现在给领导写公文,最后加上‘妥否?请批示!’玩格调,古人有一套。”这段视频获赞1.4万。
4月13日晚,“丹青旅者”李海峰接受了极目新闻记者的专访。从一个新媒体小白到热门视频博主,要经过多少坑,成功的法宝又是什么呢?李海峰谈得很诚恳、很接地气,其中还有不少妙招。
人物档案
李海峰,少时学画,立志考入中央美院深造,却阴差阳错地被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录取,四年之后以优异成绩毕业,先后在主流媒体不同岗位上任职,体验了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同时不忘书画初心,师从齐白石之徒娄师白先生,系统学习齐白石书画艺术,后问道于吴悦石先生,一直致力于齐白石艺术研究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是丹青旅者最常说的一句话。
也曾经历过“一顿操作猛如虎,点赞不过25”
极目新闻:很多人也都尝试过做短视频,但很多人做着做着就不做了,坚持不下去了。是什么让您坚持了下来?你会有流量焦虑吗?
丹青旅者:其实刚做短视频的时候,刚做头一个月,都是小白、菜鸟。你再焦虑,流量也不会太大,那个时候也是有这样的感觉,怎么别人一发,都是特别棒,应者云集,而我这小白菜鸟一出来,一通操作猛如虎,点赞不过25。
当我在起号做到第一个月零十二天的时候,突然就有了爆款。2020年疫情刚起来的时候,世界各国给中国援助口罩,当时日本给中国援助口罩,箱子上不是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吗,还有“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我有感而发写了一条文案。为什么日本说了我们的词儿,把大家的共鸣表达了出来。那个时候,我一个只有174个粉丝的小白菜,一夜之间,粉丝涨到了40万。这条视频,我并没有带着直接的功利心,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按照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意愿去创作,自然而然地。所以说,一年有四季,该结果子的时候,金秋季节肯定会到来。
保持对热点的敏感是视频博主的基本素养,但不能蹭热点蹭得太上瘾了
极目新闻记者:你怎么看待蹭热点这件事?
丹青旅者:热点代表了什么?代表了整个社会大家视线集中关注的那些重点区域。这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热点就等于流量。如果此时此刻,你两耳不闻窗外事,还是专心给大家讲。啊,朋友们,今天我给大家聊聊公元前2000年的这件事,那肯定你的流量就下去了。但是话分两头,不能变成蹭热点蹭得太上瘾了,这也乱了!你真正在线上的人设是什么,你想做什么,可能就相对模糊了。所以,不是说任何热点都适合蹭取决于我们自己认知的强项在哪个领域。
极目新闻记者:你刚提到了“人设”这个词,你怎么看待视频博主的人设?
丹青旅者:人设很重要的,但是人设不是塑造出来的,人设是自然流露出来的。
你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吗?就是很多新手小白要做这些自媒体视频号的时候,按照发朋友圈儿的方式来做,往往这样的话,是做100个人失败99个。在微信朋友圈里,给你点赞或不给你点赞的人,有时候是带着一定的目的性的。有的时候,他觉得你发的这个,并不是让他特别认同,但是,好长时间没联系了,可能这又有什么事,需要下个礼拜找你,为了密切融洽一下关系,给你礼节性点个赞。但是在视频平台上,不存在礼节性点赞,喜欢就是不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态度流露非常直接,非常干脆。任何一条视频,你自己认为已经非常完美,已经仔细斟酌过的,总会有人来杠。如果没有人来杠,这并不意味着你这条写得多么完美无缺。只意味着你这条的流量还不够大,看到的人还不够多。陌生网友一定是从360度无穷多的角度来拿着显微镜、放大镜来仔细观察你,所以,如果是特意塑造的人设,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总有一条瑕疵会被别人看到,会被别人发现。
拉近与网友的心理距离,“知识搬运工”的翻译能力决定了传播性
极目新闻记者:怎么样的人设才能受到网友欢迎?
丹青旅者:你研究一下受众心理会发现,往往是自我塑造的人设过于高大上的时候,反而让粉丝们会有一种逆反心理,他觉得你离得太远了。每次给你点赞捧场的时候,都有一种要膜拜仰望的感觉,会让他们有时候也觉得不舒服,欠缺一种平等的亲和力。严格地说,我指的是绝大多数人,我们并不生产知识,我们只是“知识的搬运工”。这句话应该我说得很实在。同一个知识点就是同一个知识点,如何把它传播得更加有效,更加有趣,这个是非常难的。所以,你看,为什么有些在线下非常大的腕儿,他去哪里讲课,阶梯教室里坐的人满满当当,但是,他一到网上发一条视频,经常下面儿无人喝彩,对吧?很奇怪,为什么?这说明他只有知识性,而不具有传播性。怎么能让知识性具有传播性,这是自媒体的知识类账号大有可为的地方。你给知识做一个通俗化和个性化的翻译,和你自己的人设深度结合,这就可以了。
极目新闻记者:你举个实例给我们讲讲,分享一下吧。
丹青旅者:比如说那幅名画,徐悲鸿先生收藏的唐代吴道子的那幅名画87神仙卷。这大家都知道,很多美术书籍都解读过这幅画,很多自媒体账号也解读过,那么我怎么能够不步别人的后尘呢?这个画最大的特点,87个神仙,都是从右方向着左方在行进,而且,衣裙飘飘,旌旗招展,能体现出一种非常优美的动势,87个神仙很有队列感。这是干嘛呢?他们要参加朝觐,参加仪式活动去。怎么来解读这个场景?很多人解读得特别高大上,但是我解读成,早高峰时间,马上要进入地铁口的一种日常状态。这不就是神仙要上早朝去吗?和我们普通人早高峰要去上班赶地铁是一样的,这一下就拉近了大家的心理距离,拉近了每个人的审美认知和这幅1000多年前名画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