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莉从校长信箱收取小学生写给她的信。长江日报记者杨幸慈 摄
当校长1年多来,武汉市汉阳区楚才小学校长韦莉开设的“校长信箱”,收到学生来信1600多封,手写回信700多封,累计10万字。每周五,她还从来信的学生中邀请15人共进午餐、谈心聊天。这位从教29年、没离开过学生的小学校长说:“走上校长岗位后,我担心与学生隔远了。亲其师信其道。育人,如果不能面对面,如何才能心连心?”
除去寒暑假,每周平均给学生手写回信近20封
4月4日,正值清明小长假,韦莉来到学校值班。她打开办公室门口的“校长信箱”,拣出15封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信,然后走进办公室将每一位来信人的班级、姓名登记在笔记本上。近7天,她共收到79封学生来信。
孩子们的信大多是即兴表达:有的是一张小纸片,有的折成一个小爱心,有的是配着旁白的铅笔画……来信内容,有希望跟校长共进午餐的,有倾诉学习困惑的,有反映同学矛盾的,有给学校提建议的,还有向校长求点赞的……
“小邮差”到各班送信。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摄
谁能想到孩子们有那么多话要跟校长讲?长江日报记者看到其中一封来信这样写:“韦校长,你还记得我的信吗?我上学期写了5封信。第一封写的是我不开心,第二封写的关于我弟弟,第三封写的是你让我把信收起来就不会掉了,第四封写的是学校怎么不放电影,第五封写的是我的书写不够规范漂亮。现在我的字写得好吗?”
“信,代表诚信、信任。”韦莉珍视这份信任,每封回信都认认真真,娟秀的小楷透出关爱和鼓励。这是其中一封:“来信已收到!纯拼音书信,不简单哦!要好好表扬你!你愿意跟我写信,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你的兴趣是下棋和足球,很好,动静相宜。既有思维训练,也有体能训练,棒棒的!你长大后想当警察,厉害了!保护大家,维持公共秩序,为大家服务,你真是个小小男子汉……”
2020年11月30日至今,韦莉共收到学生来信1600多封,她手写回信700多封,累计10万字。这意味着,除去寒暑假,她每周平均给学生回信近20封。
孩子们收信也很有仪式感。韦莉将每封回信装进信封,写上收信人的班级和姓名,每周一安排“小邮差”穿上投递员马甲,背着小挎包,到各班教室,将信件送到收信人手中。低年级的小朋友收到人生中第一封传统形式的来信,明白了原来“信”长这个样子!
学生的来信越来越多
“校长信箱”开设第一天,韦莉就收到28封信,其中16封是跟校长“约午餐”。
此前,韦莉在一次升旗仪式上对学生们说,欢迎大家经常给她写信,分享学习和生活、快乐和烦恼,或者给学校提建议。她告诉学生,每周五将开设“校长午餐”,只要来信,都有机会和她一起吃午餐,面对面交流。
“我没想到会收到这么多信!”韦莉说,“这种被信任和亲近的感觉很幸福。学生信任你、喜欢你,你的言传身教才会有效果。”
韦莉认真回复学生来信。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摄
二(1)班黄钰轩同学写信说:“长大了我也想当校长,怎样才能做到呢?”韦莉给他回信:“你想当一名校长,真好! 从小立下志愿,就能成为你学习的动力,让你在遇到困难时,有勇气去面对,去战胜! 本周的校长午餐我们约吧! 好好聊聊当校长的事……”
去年11月,有个学生来信,抱怨父母偏爱妹妹,吐槽同桌总是针对自己,落款自称“孤独的小学生”。韦莉在回信中教孩子与人坦诚沟通的方法。此后几天,她找孩子聊天,也悄悄与家长联系。后来,学生又来信说:“您说得对,我们重归于好了。我的心情好了很多,我变得不是那么孤独又无助了。”孩子把落款改成了“满怀期望的小学生”。
陈旭阳读一年级时用拼音给韦莉写信,妈妈看到孩子兴高采烈地拿着校长的回信,仰着红扑扑的脸蛋请她读信时,心中百感交集。“孩子好动,经常坐不住,喜欢开小差,有些调皮。校长能够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并鼓励他努力改掉身上的小毛病,真让人感动! 孩子听着回信连连点头,眼睛更亮了,用心的校长赢得了孩子的信任和喜爱。”
从教29年一直跟学生面对面
1993年,韦莉从武汉市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汉阳区西大街小学。做了17年的语文教师之后,2010年7月,她被举荐来到新建不久的汉阳区楚才小学,先后担任教科室主任、教导处主任、副校长。
即便是担任副校长,韦莉也照样带班上课,至少承担一个班的语文教学。老师们评价,但凡韦莉接手的班,教育质量都有质的飞跃,因此分给她的班往往也是“最难搞”的。
校长韦莉和同学们共进午餐是另一种回信方式。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摄
“我的原则是‘一个都不能少’,重点关注每一个学困生。”韦莉首先分析学困生为啥“难搞”,是智力问题、学习态度问题,还是家庭教育问题,了解清楚再“对症下药”。“想让孩子听你的话,首先得让他信任你,然后你得关心他。”
2017年,五年级一个班上有十来个学困生。时任副校长的韦莉主动利用下班、周末或节假日,义务给这些学生辅导,并每周有针对性地为学生们设计一篇课外阅读练习,后来这些孩子都进步很大。
“她是教师中的标杆,对教学有工匠精神,对学生有纯粹的爱。”汉阳区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禹妮是楚才小学首任校长,当年就是她看中了韦莉并两次邀请她到新校任职。“果然,她非常称职,乐于接受新事物,敢于挑战,又像太阳一样给人温暖。”
2020年8月,时年46岁的韦莉被任命为楚才小学校长。成为肩负学校全面发展重任的“一把手”,她没有时间再带班教学了。这让她有了担心: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天起自己就一直跟学生面对面,现在成为校长,难道要与学生、与育人疏远了吗?
韦莉倡导“眼里有人、心中有光的教育”,她决定换个方式与孩子们保持亲近——设“校长信箱”、约“校长午餐”。
“校长永远要在育人第一线”
当校长确实很忙。
随着“校长信箱”里的来信越来越多,有人建议她分设年级信箱,将回信任务分解给老师们,或者打印回信,校长只最后签个名。但韦莉说,这是她自己想做的事,一旦让老师们接手,会变成校长给老师布置任务,可能让书信交流流于形式。“见字如面,小学生正是学习用笔写字的黄金时段,我们都以手写心,感情真挚,我想通过这种传统又温暖的方式教会孩子们为人处世的方法,也跟孩子们一起成长。”
校长韦莉在给学生回信。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摄
楚才小学党支部副书记杨敏与韦莉共事多年,曾一同搭班教学,又一起当校级干部做管理。在她看来,韦莉亲笔回信不仅能从中发现教育契机,也是向全体教师传递“眼里有人”的教育理念。
“低年级的孩子愿望很小、很细微,韦校长却能通过书信捕捉并满足常人眼里不起眼的愿望,挺触动我的。”二(4)班班主任张银说,“我也学会了如何给孩子们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
杨敏介绍,韦莉当校长一年多时间,以幸福德育、课程开发、翻转课堂、创客教育为主线,努力把学校办成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校园”。
4月9日,又一个周六的下午,韦莉伏在书桌前给学生回信。每个周末,她至少腾出半天时间,认真阅读学生来信并亲笔回信,教育的温暖、理智、尊重都流淌在纸笔间。对来信想约“校长午餐”的孩子,她依次登记排好序,“尽量都安排上”。
她说,校长是管理者,保证办学方向,更是育人者,永远要在育人的第一线。“我希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求。这样才能更接地气地完善学校制度、健全学校文化,与各层级的育人交相辉映。”
(长江日报记者杨幸慈 通讯员邹永宁 杨学工 张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