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品到商品的孵化之旅 武汉科技大学学子“设计出海”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2022-04-07 15:19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许文秀 通讯员吝彦霏)4月7日,记者从武汉科技大学获悉,该校艺术与设计学院2016级张佳佳同学、2018级周美琪同学参与设计的护眼读写台灯已投产销售,产品性能达到AA级,产品在国内各电商平台同步上市,并已多批次出口欧洲。

在某网站上,该产品的好评率高达99%:用户纷纷表示对该产品的亮度调节、手机支架的功能很满意,“颜值高”、“使用方便”成为评论区里的高频词汇,可调节的灯臂、广域的发光面都让用户读书学习的使用体验舒适便捷。截至目前,该产品国内外销售额达200万元,位列小米有品上同类产品热销榜第十名。

谈及设计过程中的收获,周美琪同学表示,“第一次近距离体会设计创意到真实转换的过程,感受最深的是产品设计受到非常多具体的生产约束、设计创意必须考虑后期执行的方方面面,比如发光范围和面积对灯具高度的要求、脱模角度对底座角度的要求、开模成本对构件数量的要求等,琐碎而具体,半点含糊不得。”

“商业产品的重点更注重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根据海外用户研究和竞品分析,将目标用户的很多需求逐一筛选、比对加入到产品设计中,产品化的过程用了相当久的时间,因为会根据实际情况和成本核算不停的调节尺寸以及插件的位置,甚至是围绕零点几毫米的精度反复调整。”张佳佳同学则感概道。

出口欧洲海报。学校供图

据悉,这款出海商品实则为翁春萌老师执教的《产品设计(一)》的课程成果转化而来,也是该课程常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行业为导向、以团队协同为基础,深化产教融合的生动体现。

2020年开课过程中,课程教学围绕企业提供技术参数下达的设计任务书展开相关教学实践,周美琪同学关注到疫情期间的“网课场景”:大量在线课程教学导致电子产品(手机、PAD)挤占传统阅读空间,而现有灯具产品缺少相应的有效解决措施。这对产品改进与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将手机支架与灯具设计相结合?广域发光、角度万向可调的同时如何营造简洁、时尚的视觉效果?这些都成为随后创意展开的出发点。

在产品构思阶段,周美琪同学就手机放置方式设计了底座凸起与凹槽等多种形式(图三),经过翁春萌老师的多次辅导、优化,反复修改后的设计方案被厂方选中投产。为满足投产标准并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张佳佳同学加入到创意方案产品化的过程,从脱模难度、用户体验及成本控制等多个方面不断优化设计、进行各种尺寸的精微调控,围绕出海产品的特点还进行了认知包容型设计的拓展,最终成功投产上市,实现了设计出海。

产品草图。学校供图

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管家庆教授介绍,设计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结合社会需求,狠抓教学成果转化。在《产品设计(一)》课程的日常教学中,由翁春萌老师、艾险峰老师和赵音老师等组成的教学团队注重教学目标、过程和评价的实践导向,以产教融合引领课程教学,针对学生初涉产品设计领域的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带领学生们体会“从概念到产品、从作品到商品”的过程。

教学从现有实物(校友捐赠火炬等)观测分析开始,让学生在与实体产品接触中体会尺寸、度数等方面的设计细节,从成功案例中提炼形态设计的方法;通过日常产品(如遥控器)的形态再设计,强化理解控制线、掌握产品设计要点。最后将企业实际项目作为设计课题,以教学实践场景化、教学评价实战化落实产教融合的教学理念:邀请广东、湖北等业界人士参与设计评价,从工艺结构、生产制造以及商业推广等可行性视角帮助学生完善作品、提升设计实践能力。

近年来,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了灯具、花器、童车、扫地机器人、蓝牙音箱、电动叉车等数十项设计并成功投产。上述内容均编入北京大学出版社“互联网+”创新规划教材《产品形态设计》,被20余所高校采用,广受好评,三年即再版。

课堂教学:火炬实物测量与分析。学校供图

除了产教融合,《产品设计(一)》的课程教学还十分注重赛教融合,为设计作品转化进行多渠道探索,进一步凸显教学的案例真实、场景真实、项目真实和成果真实,夯实专业课教学的实践基础,以赛促教,让学生们在专业的、实践的标准下进行了课程学习。

疫情后的课程产出作业,不仅有如上述护眼读写台灯被企业采用、投产销售,还有部分在各类专业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奖项,检验了学习成效。如18级刘子煜同学的《鲸灯》获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南地区赛二等奖、2021米兰设计周湖北赛区三等奖,19级吝彦霏同学的《复古电视小夜灯》获两岸新锐设计竞赛·华灿奖华中赛区二等奖,19级陈玉顺同学《来自海洋的礼物》获得2021“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杯创意设计大赛优秀奖等。

《复古电视小夜灯》获奖证书。学校供图

在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课程教学中,老师们注重实践导向,通过产教融合、赛教融合等多种路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与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