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1.2万场人生谢幕礼,让每一场生命告别刻骨铭心

大武汉客户端 2022-04-05 20:06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5日讯 芬芳的百合花花丛中央,逝者静静安眠,这是一场最后的人生谢幕礼,武昌殡仪馆礼仪师黄戈的工作正是导演人生句点上的这次告别。

工作16年来,黄戈主持过约1.2万场告别仪式,参与服务的逝者达1.8万名。他希望做的,是让每一场生命告别尽可能美好,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去,也让生者得到抚慰。

生命的告别应该温馨有爱

一行身着西装的礼仪师将逝者推到告别厅,背景音乐并非哀乐,而是钢琴师现场弹奏的《月亮代表我的心》,黄戈缓步走出,向遗体行九十度鞠躬礼后,慢慢直起身,开始诉说逝者生平故事。

在低声的诉说与琴声中,夹杂着音量渐大的呜咽声。告别仪式接近尾声,家属跟随黄戈的指挥,完成三鞠躬,围着逝者看最后一眼,眼泪再也无法止住。

“单调、沉重”是很多人对葬礼的印象,黄戈与团队成员一起,试图让逝者与人间的最后一次告别温暖和独特。

2006年,黄戈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毕业后,来到武昌殡仪馆工作,按照规定,新人要在各部门轮转,接运遗体、修复整容、火化……他都做过。

在校就读时,黄戈曾在北京顺义殡仪馆实习,担任过告别厅司仪主持,还负责书写挽幛、挽联的工作,他开始对礼仪工作感兴趣。那时,“生命告别”还没有进入人们的视野,只是按照家属想法添加一些服务环节,主要是音乐、鲜花的布置。接待的家属多了,黄戈开始体会到,正因为生命的独一无二,每场告别也该是刻骨铭心的。

想做好这份工作并不容易,要负责撰写告别词、鲜花布置、道具制作到现场主持的全环节,去哪里“取经”一度令他为难。

除了多看其他城市同行的案例,他还会查找婚礼策划的资料,从中寻求灵感。对葬礼提出特殊要求的,不少是高校教授、艺术家、文化体育行业从业者的家属。

顶着心理压力向亲属提问

要做好生命告别,需要礼仪师顶着心理压力询问逝者信息,黄戈告诉记者,和家属沟通后,会根据逝者职业、爱好、生前愿望等来设计仪式,提前布置好后要拍照发给家属确认,“家属越在意细节,沟通的时间就越久”。

黄戈理解家属失去至亲的心情,更希望通过做好专业服务,让对方感到慰藉。

2021年,武昌殡仪馆开始推行一对一引导主持服务。馆内服务引导团队共有16人,80后、90后各占一半。作为服务科副科长,黄戈向团队强调,服务时要注重“尊重和理解”。他举例,接待家属时,站姿和手势都要讲究。向逝者鞠躬,必须保持九十度,给家属递笔时,则要把笔横放用双手奉上。

有时,碰上家属对主持词要求较高,黄戈就跳出套路,将对方的名字写成藏头联或藏尾联,“家属一看就明白,会感激这份用心”。一有空,黄戈会翻看文学历史书籍,他还曾荣获全国民政部殡仪服务员技能大赛三等奖。

有一年,黄戈接到一项任务——为武汉大学一名史学教授策划葬礼,得知逝者生前最爱看书和听钢琴曲后,他策划了主题为“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告别仪式,遗照下方,用白色雏菊做成雪山和翻开的书,钢琴师全程弹奏逝者喜爱的钢琴曲,所有来宾在卡片上写下寄语放进“天堂信箱”,逝者的学生朗读恩师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这场仪式得到亲友们的认可。 

他曾服务过一对老人,爷爷去世时,身在国外的子女无法回国,仪式全程是他陪着奶奶完成。老人表示,唯一要求是在仪式上聚齐全家。为了让老人圆梦,黄戈找到技术团队,支起大屏幕,与身在不同国家的家属连线直播,以视频形式送别老人。

他和同事们尝试将暖心的细节融入葬礼:送别羽毛球教练时,摆放着与逝者年龄相等的羽毛球,每个球都有学生签名;在热爱音乐的逝者的仪式上,鲜花做成吉他形状,播放的是逝者亲自谱写的乐曲……

两天一夜写下500多副挽联

黄戈是广西百色人,在长沙读书时,还带着浓浓的广西方言口音,于是,他每天拿上报纸,对着镜子读新闻以训练普通话。妻子是他的同学,两人从学生时代起谈恋爱,又分别考入武昌殡仪馆,来到武汉安家。妻子是一名防腐整容师,虽然同学里有人陆续转行,但他们夫妇俩始却终坚守在一线工作。

十多年前,馆里还没有挽联打印机,一位名人去世时,送别的来宾太多,黄戈在两天一夜里用毛笔书写了500多副挽联,冻得手都没有知觉。因为写得一手好字,他还是武汉民政职业学院书法、殡葬应用文写作的代课教师。

记者了解到,2010年起,武汉开始在殡仪馆推行专业礼仪服务,目前,全市专职礼仪服务人员已有80余人,市民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

送走过太多逝者,黄戈对生命更有感悟,“生命对每个人都很可贵,我们要善待自己和身边所有人”。

由于工作原因,黄戈已经5年没有回过家乡。

已是开春时分,杨柳树萌出新芽。站在树下,黄戈告诉记者,和逝者最后的告别,既是对逝者的尊重和关爱,也是成全家属,通过最后一次告别,给予生者继续的勇气和治愈的力量。

(长江日报记者刘晨玮 通讯员陈骏驹 雷晓虎 摄影:记者胡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