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死亡之海”罗布泊的腹地,坐落着我国唯一的核试验基地——马兰基地。在马兰基地的西北角,马兰革命烈士纪念碑高高耸立,挺拔肃穆,在这里长眠着400多位有名或者无名的革命英雄。
他们中有的是戎马一生的将军,有的是以身殉职的普通官兵,有的是积劳成疾献出生命的科技人员。
他们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而献身大漠,他们把自己永远留在了这块被称为“挺起祖国母亲脊梁的热土”——罗布泊。
每年清明,官兵们都会在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的革命烈士陵园祭奠英烈。这里长眠着400多名革命英烈,核试验基地的首任司令员张蕴钰将军就是其中的一位。张蕴钰将军总结自己的一生,主要干了两件事:打了上甘岭战役,参加了核试验。1958年,这位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将军受命寻找建设核试验场的场地。他们西出阳关,穿越戈壁,一路风餐露宿,找到了罗布泊。
某基地首任司令员 张蕴钰: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就是那个小水沟子里头有几棵马兰草,就说我们就叫马兰村吧。
马兰,这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从此成了罗布泊几代创业者的精神家园。上万名解放军官兵和科技人员,陆续从四面八方云集戈壁。他们挖地窖、打土坯、吃干菜、喝苦水,用人力和意志改造着这里的面貌。20世纪60年代,苏联专家撤走,国内经济困难,但核试验基地依旧绝地而生。
某基地首任司令员 张蕴钰:困难我们可以克服,可以忍受,但是科学技术上,真正说要搞试验这一套,我们有什么本钱,这都需要我们想、创造。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一个个为了国家国防事业奋斗的马兰人都想把自己的“神”与“魂”留在这里。
“回到罗布泊,回到奋斗一生的马兰”是林俊德院士生前最后的心愿。林院士生前回顾自己的一生,说自己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
20世纪60年代的科研攻关没有任何经验可循,林俊德为了第一时间拿到测量数据,即便是可能存在核辐射的危险,他依然第一时间走进核爆后的试验场,从未迟疑。
某基地原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俊德:一个是机遇,一个是发狂。的确是国家有这个舞台,搞核试验了,刚好把你放在一个很关键的岗位上,让你去闯的机会,没有这个,当然你就没有成功。第二个是要发狂,一旦抓住机遇,你就要发狂地工作,废寝忘食,想着不可能的事,就可能了。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6年零2个月,中国只用了2年多时间。
2012年,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争取工作时间,他拒绝手术和化疗,要求回普通病房继续工作,他心里惦记的还是他电脑里那几万份要解密的机要文件,那是他几十年来为祖国倾注的全部心血。
林俊德女儿 林春:就是觉得他还有那么多事没做,他那么想做,不知道怎么帮他,无能为力。
从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1996年进行的最后一次核试验,林俊德参加了全部的45次核试验任务。
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这是当年成千上万名普普通通的核试验人员聚集马兰的信念。在马兰革命烈士陵园,还长眠着许许多多无名烈士。
原总装备部创作室创作员 彭继超:罗布泊的事业是集体的事业,它的每一次成功都凝聚着千百万人的奋斗和创造,这个辉煌和光荣不属于哪一个人,属于每一个人,属于每一个在这个地方埋头苦干的无名英雄。
在这些奉献青春,奉献生命的战士中,不乏女性的身影。1970年6月30日,基地五四六医院的护士长武桂芬,在护送重病号的途中发生了重大交通事故,她奋不顾身地去救同车重伤战友,却把自己生死放在一边。武桂芬牺牲的时候,留下了两个孩子,一个两岁,一个仅仅十个月。直到孩子被送到家人的身边,他们才知道女儿工作的性质。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这是当年马兰人的铁律。曾经有一对夫妻,为了保密要求,各自隐情出发,在奔赴核试验场区执行首次核试验任务途中,他们在这棵老榆树下偶然相遇,两人才知道都是为了同一项任务而来。指挥我国首次核试验的张爱萍将军知道这个故事后,把这棵老榆树起名“夫妻树”。六十多年过去了,马兰的老榆树依然还在,见证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国家国防事业奋斗的身影。
某基地科技干部 谭强:“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年轻的科技干部,我们要接过先辈们铸造大国重器的接力棒,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潜心为国铸盾,努力创造无愧于先辈、无愧于使命、无愧于新时代的新业绩。(总台央视记者 焦畅 继承 马兰台 潘洋 刘国辉)